跟着故事游安徽:曹雪芹随父游宁国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梅文鼎离世。梅文鼎是宣城梅村人,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康熙皇帝曾三次召见他。而且梅文鼎还与曹雪芹的祖父、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关系密切。他死后,康熙皇帝下圣旨,要曹雪芹的嗣父、时任江宁织造的曹頫为其营造坟墓。

跟着故事游安徽:曹雪芹随父游宁国

山门洞(供图:宁国市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

曹頫不敢怠慢,带着年少的曹雪芹坐船从江宁(今南京)出发,沿着长江和水阳江而上,到达宁国县的杜迁镇(今港口镇)码头上岸。然后前往与宁国交界的梅村,在那里,曹頫拜谒了梅文鼎的灵堂,看望了梅文鼎的家人,宣读了康熙皇帝的圣旨,与梅文鼎的家人商量造墓之事,并隆重地举行了开工典礼。这一切事情完成之后,曹頫回到了杜迁镇,他仰慕山清水秀、风光宜人的宁国,便带着曹雪芹赏景揽胜。

在宁国官员的陪同下,曹頫一行先是来到河对岸的山口村。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形似葫芦的小山,山上草木葱茏,山下村庄一片。出于好奇,便向此山走来。走近一看,不仅有山,而且有庙,庙门上方书写着“葫芦寺”三个字,庙中和尚得知有官府的人到此,连忙迎入寺内,沏茶看坐。曹頫一行进香拜佛,以表虔诚,并布施于庙。在庙中,他们还看到一位秀才,便问原由。庙中主持告诉他,这位秀才家庭贫寒,却才志甚高,现寄宿在庙内苦读诗书,准备赴京赶考。曹頫感其精神,走时留下银两盘缠,助其赶考。秀才感恩不尽,立志中榜。

跟着故事游安徽:曹雪芹随父游宁国

曾照静 山门洞秋色(供图:宁国市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

离开葫芦寺,曹頫一行便往众村而来。随行的宁国官员告诉他,众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称小桃源。那里桃园成片,桃花盛开时,烂漫如霞,一阵风吹过,桃花会落满你一身一地,曹頫兴趣盎然,不停地点头。穿过桃源,便开始登通灵峰了。通灵峰是宁国著名胜景,历史悠久,元代诗人张景明曾为其赋《通灵烟雨》诗一首:“峻峰列清障,山林閟幽灵。闻有忘机人,萧萧守岩扃。欲往问真源,烟雨寒冥冥。”曹頫听后,兴趣更浓,非要上山问问“通灵”之真源。

在通灵峰顶,他们看到了一块巨石,竖看似金鸡独立,横视如骏马腾空。离巨石不远处,有一寺庙,上书“通灵寺”。曹頫一行进入寺中,众僧出迎。曹頫问起寺庙来历,方丈告诉他,寺庙始建于唐朝,扩建于明朝,宋朝高僧宗杲禅师曾在此讲经说法。至于山上这块石头,却有一段传说。相传当年女娲娘娘炼五色石补天,要求手下神仙寻找石头。一位神仙在宁国的鸡山和石柱山各找到一块石头,并用麻杆将两块巨石挑起。为了避人耳日,要在天亮之前运往目的地。经过通灵峰时,天刚蒙蒙亮。一位居住在通灵峰下的牧童,不知何故整夜睡不着,便早早起床,把一头水牛牵出放牧。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抬头向山预望去,只见山顶上一道亮光漂浮,一人挑着两块巨石在天空中行走,于是惊奇地大叫: 快来看哟! 仙人用麻杆挑石头罗!话音刚落,只听咔嚓一声,麻杆折断,巨石落下,一石落在山巅,一石落在山坳。因此,此石无法去补天,深感悲伤。年少的曹雪芹在旁听得津津有味,也为此石感到惋惜。通灵峰山顶有井,井水甘洌,山上树木葱郁,云雾缭绕,犹如仙境一般。曹頫一行住数日后,依依不舍地离开。

听说离通灵峰不远的河对岸,有一处尼姑庵,环境十分优美,年少的曹雪芹非要去看看不可。于是,他们穿过小岭关,渡过浔川(水阳江),来到月亮湾旁的桃园村,越过茂密的竹林,直奔水月庵。水月庵处在大山头的深处,庵虽不大,却香火旺盛。曹頫一行跨过小桥流水来到庵前,众尼出迎,自然也不免烧香拜佛,布施一番。休息间,小尼送上热茶。曹雪芹抬头一看,只见小尼生的眉清目秀,手纤肤白,楚楚动人。自古才子多情种,曹雪芹虽还年少,也不免在心头产生一丝爱恋的涟漪,久久不能忘怀。众人品茶,甚感醇香可口,纷纷称赞不已。老尼告诉曹頫,此茶出自宁国西部的高峰山上,经茶农精心炒制而成。泡茶的水是老身和众尼在月夜凌晨收集的竹叶上的露水,当冲到三四次时,味觉最佳。曹頫问此茶叫什么名字,老尼回答,尚未取。在一旁听讲的曹雪芹一直没作声,此时忍不住说道:“此茶出自高峰山,又是用露水冲泡而成,便是奇珍,不妨就叫峰(枫)露茶贴切。”众人一听,夸奖道:“此名极妙! 小兄弟年纪虽小,却才思敏捷,将来必成大器。”曹頫听后,心中暗喜,口中却嗔道:“小孩子家,管窥蠡测,也在此班门弄斧。”

从水月庵出来,曹頫一行继续坐船往县城而去。曹雪芹望着清澈透底的河水和船舱外一片连着一片、蜿蜒而远去的竹林,油然想起不久前读过的苏东坡的“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诗句来。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诵出“窗前亦有千杆竹……”继而走出船舱,坐在船头望着远方凝思:“宁国”,一个多么美妙而又吉祥的名字,再往前去,想必会有更多使人感到新奇和兴奋的事情。

曹頫一行来到县衙,县令王又弼将他们引人衙内叙谈,曹頫要衙役带着曹雪芹往东边的花园里来玩。花园里有五间偏屋,轩爽宏敞,四面有明窗,是官署文书工作的地方。它的屋后有数十株古红梅,屋旁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屋前有蜀葵四五行,向着太阳开放,尤为艳丽。在花园的围墙下还栽有一排牡丹和芍药。曹雪芹在花园里东走走,西望望,望着这大片的翠竹和古红梅,感觉比他自家的花园还好。书记于斯年告诉他:“每次客人来到此处,都有花气袭人之感,曹公子是否也有此感受?”

曹雪芹回答道:“小弟确实有此感受,当年陆放翁的诗说:‘红梅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大概讲的就是这些地方了。”

于斯年道:“放翁老先生是否来过宁国不得而知,但范成大、杨万里两位老先生确到过宁国,而且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句。杨万里在清明时节还把宁国的牡丹插在自己的头上。”

曹雪芹道:“既然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有两人来过宁国,那么宁国肯定还有更多值得一看的地方,还请书记赐教。”

于斯年道:“除了你们已经去过的地方外,离这儿二十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女儿山,矗立在水边,山峰酷似少女的头,早晨的云雾从山谷中冉冉升起围绕峰顶,犹如少女在梳妆打发髻; 傍晚的雨水淋洒峰顶,又像少女在洗头。传说唐开元年间,有神女出现。诗人罗隐有题诗刻于山崖上,只是现在剥蚀无法辨认。传说明朝画家唐伯虎也上过山,还画了一幅《春游女儿山图》、《山路松声图》。”

曹雪芹越听兴趣越浓,既然唐、宋、明的著名诗人画家都来过宁国,而且都作过诗画,自然是宁国风景如画。然而,最让他感兴趣的还是女儿。他说:“宁国还有一座女儿山,难得! 难得!‘女儿’二字是最美丽、最纯净的,人生没有比女儿时期更值得羡慕和留恋的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清澈温柔; 而我们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浑浊污秽。”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看了看周围的男人们,自知失言。而大家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只是感到,这话从一个只有八九岁的孩子的嘴里说出来真有点不可思议,这位曹公子年岁不大却满腹经纶,将来必定是个大才子。

进入屋内,曹雪芹见摆设虽陈旧,却也窗明几净。两张书桌分别放在窗前,桌上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放了一座观赏石。该观赏石形状像山峰矗立,山腰间呈白色,犹如白雪覆盖,整块石头像一座雪山。曹雪芹驻足不前,仔细观看。于斯年见他如此迷恋,便上前告诉他:“这块石头叫宣石,产于宁国南部山区,一般用来构建园林冬景。因为它具冷色,所以我们喜欢把它放在安静的地方。”

曹雪芹道:“我家园里虽有,但如此小巧玲珑的却没见过,如果把它与花配在一起,定然珠联璧合,美妙无穷。”

于斯年道:“曹公子见识广博,想象丰富,将来定然大有出息。”

这时,衙役进来,言其父曹织造叫他,曹雪芹与于斯年等告别。他很想在宁国多走走看看,尤其是那具有诱感力的女儿山。然而,无奈因其父曹頫公务在身,不能久留。但宁国给他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情景,为他今后创作《红楼梦》提供了素材。

1.《宣城名胜古迹•名墓篇》

2.《红楼梦文化与宁国旅游》第一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