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自金庸古龍之後半個多世紀,再也沒有出現優秀的武俠小說了?

佑群1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2000年左右,武俠小說還沒有如今這樣沒落,但是人們對武俠的印象主要還集中在港臺那群作家身上,以金古為代表。

於是大陸一幫武俠小說作者提出了“大陸新武俠”的概念,就是為了跟港臺那邊的武俠小說剛正面。

說金古之後半個世界沒有優秀的武俠小說,我是一萬個不同意的。

這一時期,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武俠作者和作品,其中代表人物是鳳歌、時未寒、小椴、王晴川,這四人被稱為“大陸新武俠四傑”。

鳳歌的《崑崙》,有模仿金庸的痕跡,但也是一本極好的武俠小說,其中把數學代入武學,搞得我一段時間對數學無限痴迷。

時未寒有《明將軍》系列,小段有《長安古意》、《洛陽兒女行》等,王晴川我沒看過,就不說了。

女作者也有滄月、步非煙等,滄月的《聽雪樓》系列,步非煙的《華音流韶》系列,還跟金山合作,創作了《劍俠情緣》小說。

還有《古傳奇·武俠版》,就主要是連載新武俠,一期能發行11萬冊,可謂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上學的時候班上男生都湊錢買,一起看,非常狂熱。後來大行其道的奇幻小說,也有一冊《今古傳奇·奇幻版》,就完全不能跟《武俠版》比。

跳出大陸,在港臺方面也有野狗的《英雄志》,一度被捧到“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的高度。

至於後面沒落的原因嘛,前面答主都說的非常好,我就不贅述了。

只說一點,時代變化,人們喜歡小說類型不一樣了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上面提到的那幫作者不爭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新武俠就是為了跳出港臺的套路和模式,結果非但沒跳出來,反倒把自己套進去了。

當年鳳歌那麼火,信誓旦旦要寫“山海經”三部曲,第一部《崑崙》讓人眼前一亮,第二部《滄海》就有點奇幻味道了,別了十年憋出最後一部《靈飛經》,簡直沒眼看。

滄月、步非煙已經淪為披著武俠外衣的言情作家。

至於《英雄志》,此生是看不到結局了,還不是因為局布得太大,筆力不繼填不了坑了唄。



也可自話

這個問題,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就是時代不同了。

“時代不同”的第一個不同,是讀者的需求和消費文化產品的渠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特殊範疇。其淵遠流長,可追溯到漢代的《遊俠列傳》等。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形成了由舊武俠和新派武俠構成的“百年武俠小說史”的熱潮。20世紀40年代前,形成了第一個黃金時代,即“百家爭鳴期”,以描寫俠客義行為主的作品為主。但同時也受到了文壇“正統”文人的猛烈抨擊。武俠小說的第二個黃金時期,是由梁羽生、金庸、古龍三巨頭撐起的新武俠“巨星時代”。

這個武俠小說的“百年盛世”,其實也是和“供求關係”緊密相關的。20世紀初開始,中國才從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走出來。民眾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能接受教育的,也接受的基本是中國古典文化教育,接觸西方文化較少。這種情況,決定了文化受眾的很大一部分,尤為鍾愛具有明顯中國古典色彩的文學作品。這樣的需求,是武俠小說形成先後兩個高潮的“買方市場”推動力。

另外,在20世紀初開始往後的很長時間內,文化傳播的主要平臺(甚至是唯一平臺),是紙質的報紙。為了吸引讀者,擴大銷量,當時的華文報紙基本都開闢了小說連載的專欄。經過不少報紙的嘗試,發現連載武俠小說更能博得讀者眼球,於是紛紛效尤。

梁羽生和金庸都是在這種“買方市場”的強大吸引力下開始寫作武俠小說的。1953年,梁羽生開始在香港《新晚報》連載《龍虎鬥京華》。1955年,金庸在《香港商報》連載《書劍恩仇錄》。二人都是一炮打響。金庸由此一發而不可收。特別是在1959年,他開辦了《明報》,為了苦撐局面,更是每天一邊寫社評,一邊寫武俠小說連載。最繁忙的時候,金庸同時寫著五六部武俠小說。用他的話說,每寫完一篇,下一期的故事如何發展都不知道,還要戰戰兢兢地防備著不要把不同的故事寫串了。就是在這樣的“供求關係”下,眾多的武俠小說精品誕生了。金庸1958年在報紙上連載他的第四部作品《射鵰英雄傳》。當時的香港,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爭相買報閱讀,不看這個連載的“簡直是笑話”。

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以後,原來的武俠小說的忠實受眾慢慢在老去。新生代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的內容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所接受的文化信息面大開、文化信息量大增,武俠小說迅速成為他們可選擇的眾多文化產品中的一種——消費群體分化了。

同時,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文化傳媒也迅速多樣化,特別是電視的普及和後來的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人們的精神消費和關注點也不可比擬的多樣化了。武俠小說的傳播,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變化吧,金庸在1972年創作了《鹿鼎記》之後,就毅然封筆了。古龍堅持的時間長一些,1985年出版了《大武俠時代》。但實際上,自1979年的《英雄無淚》之後,古龍的武俠小說創作即已進入衰退期,後面的作品多為代筆,質量大不如以前。


“時代不同”的第二個不同,是小說創作的作者不同了。

在武俠小說的第一個黃金期,先有“南向北趙”(向愷然和趙煥亭),又有還珠樓主、王度廬、白羽、鄭澄因、平江不肖生、朱貞木等。第二個黃金期,則主要有梁羽生、金庸、古龍。這些武俠小說作家,大都有良好的中國古典文化的功底,非常適合寫作以民國以前為社會背景的武俠小說。


特別是金庸,他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越女劍)等一系列作品中,都浸潤了濃烈深厚的中華文化。翻開他的任一作品,易經八卦、奇門算術、佛教道教、醫藥經絡、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滿目皆是,信手拈來。他小說的章回題目都非常講究,往往連起來是一首詞或詩,如《天龍八部》的回目連起來就是五首詞。翻開金庸的小說,馬上就會浸淫於浩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海,這是他的小說受到無數讀者追捧的重要原因。

再往以後的文學作品的作者,其文化積澱的組成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那些武俠人物和事件,已經不是他們爛熟於胸的東西,不寫這樣的故事就是必然的了。

按照我個人的觀點,馮驥才1984年發表的《神鞭》,屬於新時代背景下的武俠作品。二月河的清帝三部曲,雖不是寫武俠,但其所具有的文化厚度以及故事風格,是頗與金庸相似的。姚雪垠的《李自成》完全難以望其項背。

每個時代,會有那個時期最出色的文學樣式。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等,各領風騷數百年。當下的人,古詩詞修煉的再好,恐也難以逾越當年的頂峰。武俠小說亦如是,它屬於它應有的年代。這也是文化的進步表現之一吧。


一老沈一

毫不誇張地說,金庸和古龍是武俠小說的兩位大師,從他們兩人之後,很難再看到跟他們實力相當,或者接近他們實力的武俠小說作家了。

在我看來,最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兩人具備超群的寫作實力,後來者難望其項背。

金庸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知識非常淵博,他的小說結構宏大,人物性格刻畫細膩,形象豐滿,在小說中,以弘揚儒家文化的“忠義”、“仁義”、“誠信”為主要目的。他的武俠小說都是植入在豐富多彩的歷史背景中講述而來,為讀者塑造了一個個具有民族大義精神的英雄形象,如《天龍八部》中的蕭峰,《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等人。這些人物形象深受老百姓喜愛,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道義楷模的標準。

古龍的文學修養極高,堪稱才子,小說敘述語言具有詩情畫意。在寫武俠小說之前,他本身就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他在武俠小說中,善於用精煉的短句,尤其在刻畫人物性格上,有獨到之處,能洞悉人物心思,寫作安排上常常情景交融,把人物的出場設置在特定場景下,增加了小說的藝術魅力。比如,《小李飛刀》系列中,李尋歡出場時,一個人自斟自飲,傅紅雪出場時,獨行在漫天大雪中,這些場景的安排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徵。

另一個重要原因,簡單來說,就是他們趕上了武俠小說大繁榮的好時代,他們的作品符合那個年代人們的胃口。

在金庸和古龍非常走紅的上世紀60——90年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和娛樂生活相對匱乏,那個時候,電視、電影還沒有完全普及,一個街道辦,或者村子裡電視機很少,只有幾臺。並且,那時,大家都窮,在物質上沒有什麼可以比較和炫耀的,為了轉移對貧窮的無奈,豐富精神生活,看書成為不少青年人心照不宣的事。而當時,人們的文化水平也普遍不高,那些通俗易懂的武俠小說,人們容易看懂,普遍得到人們青睞。多讀了武俠小說的人,常常有某種自豪感,當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時,那個讀得多的人可以向大家講述武俠小說故事,他不但向別人炫耀了自己知識,同時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那時,青年人英雄主義情結濃厚,可讀的書並不多,若出現一部武俠小說,就經常被多人傳閱,人們都很珍惜辛辛苦苦借來的小說,常常如飢似渴地閱讀。這樣的傳播方式,讓武俠小說在人們的印象中越來越深刻,地位越來越高,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作家的名字也是深入人心,被人們所喜愛。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金庸、古龍為武俠小說的創作樹立了豐碑,武俠小說寫作經過多年的探索,能走的路子,能塑造的風格,大家都嘗試過了,後來的寫作者想創新另一條路子會越來越難。有的作者知識儲備不夠,沒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作保證,根本找不到創新路子,只是一味地模仿前輩,這樣的武俠小說,自然引不起讀者興趣了。


鴻鵠迎罡

我還沒讀過古龍的小說,但金庸先生的小說大多讀過,我的感受是“斯美矣,嘆觀止也。”



首先金庸先生的文字表達,古樸老到,遣詞造境,講究而不炫技,讓人看著很舒服。雖然小說的根本是故事好看,但若文字表達不過關,看起來就會糟心。就像芒果臺的電視劇,有的顏色調得很絢爛,很亮,老實說,我不喜歡,於是就沒有觀看的慾望了。金庸的文字是最美的漢語,很對我的脾胃。

其次是故事精彩。金庸對大場面的調度很擅長,這就很利於把武俠小說寫熱鬧。這一點在早期的作品《書劍》中表現得還不大好,有些人物較多的場景,寫得細碎,讓人看起來有些疲憊。但在後期的作品如《天龍》,金庸描寫聚賢莊,少室山大戰之類的場景,已經可以說進入了化境,令人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美而不亂。在這點上,金庸可以說已經上追司馬遷寫垓下之戰,羅貫中寫長坂坡的水準!



故事精彩造就了人物的精彩。金庸筆下的人物,尤其是女主角,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最美的女人,她們或活潑或冷豔,或呆萌或聰慧,都是那麼迷人,金庸寫出了男性心中理想的女性角色。至於男性角色,自然也很生動形象,妙不可言,有的甚至已經成了某些漢語的代名詞,比如嶽不群,大家自然會想到偽君子。

當然,金庸小說的好,絕不是這麼幾句話能說清楚的。至於現在為什麼沒有這麼好的武俠小說,倒不是人們的胃口變了,而是因為現在確實沒有金庸那樣的天才,能那麼精到地用文字來造境塑人,所以才讓一幫玄幻題材的作品在市面充數。

時無金庸,何來金庸小說,廣陵散於斯絕矣!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謝謝相邀。

不妨對大家說,我是一個武俠小說迷。

金庸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詩: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鴦。說什麼,讀者們!

金庸寫的小說並不複雜,言情比較多,故事條理明確,人物構思新穎,看完整個小說還歷歷在目,許久還停留在腦海裡難以忘記!像《射鵰英雄傳》是講郭嘯天的兒子郭靖和楊鐵心的兒子楊康為線索,兩個故事同時展開。郭靖陰差陽錯被蒙古的成吉思汗收留,並和華箏公主、拖雷一起長大。而楊康被金國的完顏洪烈收為義子。郭靖的武功是江南七怪、洪七公教的。楊康是丘處機、梅超風、歐陽鋒教的。郭靖和黃蓉、楊康和穆念慈成為一對。《俠客行》是講以玄鐵令為線索展開,狗雜種石中玉撿到後被摩崖居士謝煙客帶走,教他一些輕功心法。後認識了不三不四的孫女丁當和跟他相貌一樣的雪山派弟子石破天。接著又和俠客島的賞善罰惡二使結拜為兄弟,上俠客島喝臘八粥,練得絕世武功,並和雪山派的阿秀喜結良緣。

古龍寫的小說比較複雜,人物眾多,各人各異,人的裝束奇形怪狀。令人深刻的是小李飛刀李尋歡、四條眉毛陸小鳳、香帥楚留香、俠盜蕭十一郎等。

現在沒有優秀的武俠小說是因為現代的年輕人都喜歡看都市、飛碟、偵探、槍戰、科幻等小說。他們要充實大腦和思維能力,好讓自己能增長見識。

現代人要寫出像古龍、金庸、梁羽生、柳殘陽、臥龍生、上官鼎、還珠樓主、上官雲飛、孫玉鑫、溫瑞安、陳青雲、曹若冰、獨孤虹、東方白、高庸、金童、李涼、令狐庸、慕容美、倪匡、平江不肖生、司馬翎、’’蕭逸、雲中嶽、諸葛青雲等武俠大師們小說真的很難。在知識造詣方面要像海水一樣深,要跟古人一樣學庫五車,包括易學、算卦、山水、洞奇、大自然的人文景觀、地理環境、歷史、武術、琴棋書畫、樂曲、描繪、相貌、輪廓、56個民族的興趣和愛好、信仰、吃飯都要融會貫通,思維要比常人敏銳,有想象力,才能寫出優秀的武俠作品。


鐵男春秋

首先,我來更正一下題主的問題,金庸古龍兩位大師或封筆,或退出江湖,都未超過過五十年光景,金庸七十年代封筆,古龍早逝於八十年代,而在他們那個年代,武俠小說更是萬人空巷,洛陽紙貴。當時也有一些優秀的武俠作家,例如溫瑞安,黃易,孫曉等。所以武俠的沒落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在互聯網誕生之後,網絡上充斥著許多沒有任何古典文化薰陶,只是偶爾翻了翻山海經之類的書的人,他們編造出一些玄幻,仙俠,修真之類的長文來賺取流量和金錢。久而久之,這種網絡小說大行其道,佔據了我國網絡文學界的半壁江山。而他們的內容形式也大多抄襲武俠小說,其中的精品也少的可憐。

我們這個時代武俠沒有以前那麼流行,除了讀者的減少,受眾文化審美的降低,還有武俠作者本身的問題。確實,古龍仙逝,金庸封筆,大陸盜版橫行,武俠作者魚龍混雜,導致了一系列武俠的衰落。更重要的是,面對金古兩座大山,許多人高山仰止,怎麼也寫不出超越他們的作品來。

所以,武俠內容形式創新的困難,也導致了讀者的審美疲勞。

近年來,武俠小說夾縫中求生存,也湧現了一些優秀的作家,例如鳳歌,時未寒,王晴川,小椴等人。但是由於市場的限制,他們也一直沒有大紅大火。正是這些原因,才導致了武俠的低迷。

但是我們這些武俠迷不要灰心,因為武俠是我們自己的童話。我們懂就好。我們有理由相信,有朝一日他會重返巔峰的。

本人也曾創作過一些武俠小說,僅以此來致敬青春。


二奔578

金庸、古龍之後,仍然是有優秀的武俠小說作家。有名成家的溫瑞安、有黃易,沒有成名成家,但是作品比較優秀的還有不少。不過,武俠小說整體的大沒落,卻是不爭的事實。

武俠小說為何會盛極而衰,走向沒落呢?這方面的研究其實比較多,今天我這裡提一下自己的觀點。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現代武俠小說的興起,就是緣於一起偶然的傳統武術擂臺賽,梁羽生寫了新派武俠的開山之作《龍虎鬥京華》,之後金庸加入,大批臺灣作者下海,武俠小說在港臺作者的引領下,紅火了三四十年。

隨著金庸、梁羽生封筆,古龍仙逝,武俠小說只剩溫黃支撐,在港臺整體沒落,由此走向了下滑的不歸路。

興起於港臺,衰落於港臺,這就是古俠小說的興衰。

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原因還是港臺的人數太少!全盛的時期,全民都看武俠小說,一切都還好說,隨著各種娛樂方式的崛起,讀者群一分流,剩下的讀者,就不足以支撐武俠作者繼續創作下去了,最後自然是惡性循環。武俠小說的火種,就這樣斷了。

溫瑞安還好,黃易第一本武俠作品,直接就被退稿,後來寫玄幻小說紅了,才能出版。後來臺灣還有一些不錯的武俠小說作者,比如寫《英雄志》的孫曉,但是在臺灣那個狡小的市場,寫武俠小說連混口飯吃都難,自然沒有幾個人再寫。

武俠小說興起於港臺,衰落於港臺,那大陸呢?

金庸寫完《鹿鼎記》封筆,封筆於1972年,古龍仙逝於1985年,70年代末期作品已經有些下滑。在大陸開放武俠小說之前,武俠小說就已經走下了巔峰。進入內陸之後,武俠小說雖然也興起了閱讀熱潮,實際上早期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低,普遍被認為是低俗作品,雖然也有全庸等人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整體來說還是報著撈一把的態度來寫,並非真的愛好武俠小說,水準也不是特別高。

新世紀以來,大陸那些讀著經典武俠小說長大的年輕人,有一些開始進行武俠小說的創作,水準其實還可以。有文化、有熱情,這些人如果穿越到武俠小說的鼎盛時期,一直堅持創作,成就未必就在金古之下。不過各種娛樂方式發散,還有網文的崛起,武俠小說已經不受歡迎,不僅無法吸引更多高水準的作者進來,部分已經在裡面寫、水準又還可以的作者,也沒有堅持進行高強度的創作,自然是難成大家了,最後泯於眾人。

說到底,武俠小說在大陸,就沒有成過氣候。


不是劍客的大千世界

金庸古龍作品代表著武俠小說時代的巔峰,他們兩人既是集大成者,也是終結者,所謂巔峰之後即是衰落,這是任何事物也不可避免的結局,金庸古龍把武俠小說該有的該探索的該體現的,全都挖掘光了,後來者已經不可能超越他們了。

不過金庸古龍之後,還是有許多新生代的武俠小說作家,著名的比如《四大名捕》溫瑞安,《大唐雙龍傳》黃易,包括馬榮成漫畫《風雲》,這些人的作品同樣驚豔,自成風格,但是到了他們這裡,武俠的概念已經有所模糊了。就像我之前說的,金庸古龍已經挖掘了武俠小說可以體現的一切,後來者為了出頭採用了其他元素和新型筆法,如此以來他們的武俠小說反而不再像是武俠小說了。

像溫瑞安,他的作品中部分偏向金庸風格,部分偏向古龍風格,構建江湖體系之餘不忘搭建朝堂體制,看似十分全面,但是都無法超出,武功體系以及不少角色人物頗有超現代主義,甚至連外星人都加了進來,已經不能算是純粹武俠了。

黃易作品,同樣是深受金庸古龍影響,既有歷史滄桑感,又有江湖豪爽氣,黃易文筆優美,文風華麗更是不在金庸古龍之下。不過黃易作品頗多異世,穿越,玄幻色彩,想象力豐富,而且內容很多都是比較黃,所謂黃易,黃色易懂嘛。。。。

馬榮成的《風雲》大家也都很熟悉,第一部還算是武俠,第二部就玄幻了,第三部就神話了。。

所以說,金庸古龍之後,純粹武俠已經沒有生存土壤了,後面的作品只會夾帶新生的玄幻,穿越等元素才能擁有生命力,這或許是純粹武俠的死亡,又是武俠的新生,不過可惜的是武俠之後就不會再作為主題存在,而是以一個元素的形式存在了。


燈小瓶


夢113300796

古龍1985年逝世,金庸1972年封筆,這兩位新派武俠的大宗師親自把武俠推上了巔峰,又親自把武俠終結,雖然之後還有溫瑞安和黃易等人,但確實沒再出現過可以和金古比肩的武俠小說家,也沒出現過可以和金古優秀作品相媲美的作品了。

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為什麼金古之後武俠就開始沒落了,就沒有那麼優秀的武俠小說家和武俠作品了?

金庸和古龍可以說已經把武俠寫盡,莫說後人,單就金庸和古龍,兩人不斷創新,到最後也是無力再有新的東西出來。

金庸有十四部作品,題材各異,古龍更多,包括自己口述他人代筆的,有七十幾部,除去早期比較差的作品,也有包括《絕代雙驕》、《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多情劍客無情劍》、《風雲第一刀》、《楚留香傳奇》系列、《陸小鳳傳奇》系列、《歡樂英雄》、《七種武器》系列、《三少爺的劍》、《白玉老虎》、《蕭十一郎》、《圓月彎刀》(後面是黃鷹代筆)等諸多作品,後來的武俠小說作者想要在武俠上超越這兩位的,恐怕是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