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在我國東西南北各地有何不同風俗?

靚眼看世界


我老家立春後的一些習俗分享:

立春後第一天頭戊,大年二戊。不梳頭,不掃地,不晾曬衣服,不向門外潑水,不倒垃圾,不講髒話。


啟榮國學周易文化傳播


立春,在我國東西南北各地有何不同風俗?

立春是24節氣之一,我生活的豫東現在到農村已見不到立春的風俗。

不過在農耕社會,非機械化為主的時候,立春的時候都是要迎春,打春牛。說說那時候的風俗吧。打春牛,商丘古城歸德府東有條街叫迎春街。據說那裡就是每年立春時打春牛的地方。這個牛,不是真牛,是陶牛或者土牛,肚子裡裝著五穀糧食。人們以搶到牛肚子裡五穀為幸事。

全國各地的風俗是不盡相同,廣東、河南有些地方會祭祖,祭祀土地神。

山東河南就是上文我說的打陶牛或者土牛。有些地方是立春這天不能走親戚。有些地方會遊春,敲鑼打鼓慶祝春天的到來。

在陝西一帶有的地方會貼春字畫,讓孩子戴春雞,祈求春天吉祥,佩戴燕子,祈求家宅安康,吊春穗,祈求五穀豐登。

在長三角或者更南的一帶,還會吃春捲,咬春,預示來年身體健康。

全國各地的立春風俗都不一樣,真是百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傳統的民俗都漸漸沒有人再搞了,只能在書本里看到曾經記載的盛狀。


孟婆婆說


✨今天立春啦

我們這邊在立春當天會有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寓意新的一年,充滿希望,紅紅火火,順順利利~

由於燃放煙花爆竹對環境汙染非常嚴重,所以我們家沒有放鞭炮,那就用我之前拍的橘子鞭炮代表一下吧🎉

沒有一個冬天不能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武漢加油!相信春天,相信中國🇨🇳






一根藤上的娃


立春這天,各地有什麼習俗?

對於立春我們這裡叫“打春”了。所以我們這裡的習俗自然就是打春牛,小的時候記得有在打春的時候看春臺戲的,還有就是咬春了!

打春牛

我們這裡的畢竟屬於中原地帶,在古代農耕文化比較發達!從數九歌裡可以看出一二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但是對於我們現代的708090後的農民來說,看到耕牛遍地走的情景也許只能在電視裡或者電影裡能看到了!但是我們農民對於立春這個二十四節氣之首還是比較重視的,起碼從古代先賢們留下的民俗諺語也可以推測以下一年的豐收情況!

看大戲

這個事情也許真的只能是兒時的記憶了,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的普及,電視的普及,電腦的普及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只能夠在戲院裡才能夠看大戲了!對於兒時的露天戲院真的看不到了!😔😔

咬春,顧名思義就是吃煎餅,咬蘿蔔

這個事情現在也能夠在我們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裡才能夠看到!畢竟年輕人對於這樣的習俗的記憶還是不夠深的。


對於二十四節氣以及我們祖先留下的很好的民俗習慣,真的希望國家能夠逐漸的重視起來!只有代代相傳才能夠不忘!好的我們要傳承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豫東小農


說到立春我首先想起小時候爺爺天天讓我和姐姐一起背24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到現在仍然是記憶猶新耳熟能詳。

在中國古代立春是非常重要的節氣,它是24節氣之首,所以上至天子下至黎明都非常重視。於是就有了多種不同習俗:

春耕:春耕秋狩,周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並舉行祭祀句芒神的儀式,後世延續。

打春:民間扎春牛,用鞭打之,謂之打春。

春社:民間遊行舞龍,糊春牛,祭祀社神,並佔新春氣候,佔風向,望雲氣,佔歲成。

朝賀: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文武百官,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春遊:民間要踏春,婦女戴春勝。

咬春:要吃春盤,春餅,春捲,春盒,吃生菜,吃蘿蔔,謂之“咬春”。

周禮還設有春官。周禮天子要親自象徵性的耕種,表示春回大地,天下可以恢復生產耕種的信號。

到如今,中國各地還不同程度的保留了這些習俗,“打春、春社、春遊、咬春”這些都有保留。小時候老人們都把立春叫的“打春”。立春吃春捲、春餅這在很多地區都有。


坐井論道


立春這天,各地有什麼習俗?

明天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了,立春的意思就是開始的意思,也就是說春天就開始了,老話說的好“一年之計在於春”,所以自古以來立春的節氣受到民間的重視,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古人根據立春的天氣變化規律,把立春研究的非常透徹,立春分三候,一候東風解凍,而後蟄蟲始振動,三候魚涉負冰的特定自然變化都說明了春回大地,溫度開始逐漸上升了。

關於立春的習俗很多,最早在唐、宋時期人們就有報春、鞭春和咬春的習俗:

報春:是指有官府的相關人員,在大街上敲鑼打鼓,告訴所有的人們春天來了,要開始準備春耕了。

鞭春是說各地有鞭打春牛的風俗,一般春牛是由泥土來製作而成,選出一個男子作為鞭春官,先迎春牛,然後用鞭子抽打春牛,百姓也爭搶著春牛的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古代的時候以農業為主,所以立春時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祈禱企盼當年農業豐收。

由於時代的發展,人們習慣的變遷,農業生產也逐漸現代化,報春、鞭春的風俗已經逐漸消失,成了舞臺上的一種表演藝術。

但是現在咬春的風俗,民間百姓現在仍在堅持,咬春是指在立春的時候要吃一些應時應景的食物。比如立春吃蘿蔔、春捲、春餅都稱為"咬春"。咬春咬的是健康,通過吃一些食物來起到保護陽氣的作用。

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你們那裡在立春的節日裡還有什麼風俗?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立春,有時在農曆十二月,有時在農曆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立春習俗: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祭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槓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遊 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遊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臺, 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 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 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 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立春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簷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簷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裡,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蠍。如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於穀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穀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立春飲食習俗:

立春吃春餅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 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 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蔔為之裝飾,置 奩中。”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 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 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 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立春吃春盤

“嘗春”類似咬春,吃的是春餅和春盤。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寧津一帶用蔥、蒜、椒、姜、芥切而調食之,稱為五辛盤,它既可以下酒佐餐,又可以作為禮物相互饋送。也有饋送青韭、黃柑的。

立春吃生蘿蔔

立春這天, 全國各地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無論咬春還是嘗春,都用帶辣味的蔬菜。“咬春”就是立春時吃生蘿蔔,以脆嫩多汁的青蘿蔔為上,最好是綠皮紅心的“心裡美”。俗傳立春日咬一口生蘿蔔就可以消除春困。臨沂地區有些地方,這天人人手拿一個生蘿蔔,待立春時刻一到,不約而同地咬下去,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蔔,誰就能青春永駐,長生不老。

立春吃春捲

除了春餅之外,春捲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面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制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捲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裡嫩、色香味俱佳。春捲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小今娛


01

【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02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03

【鞭春牛】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04

【咬春習俗】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咬春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捲的小販。

05

【立春搶春】這裡的“牛土”或“牛紙”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後,也就是在土牛或紙牛被打碎之後,圍觀的民眾搶得的土塊或紙片。人們相信,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因為人們認為春牛是春的象徵,所以爭搶“牛土”或“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


跟我走你是女皇171647434


我是陝西關中的,說一下我們這邊的風俗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簷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簷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裡,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蠍。如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於穀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穀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燎百病

  燎百病是陝西立春的一項古老習俗,多在陝西流行。這一天,人們將柴火堆在一起點燃,把床上的被褥拿來虛燎,邊燎邊念:“燎百病,燎百病。百病消散身安寧。”屆時大人、小孩、男男女女從火堆上跳過。古人認為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一年的晦氣,保持身體的健康。


不停向前爬的蝸牛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

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