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定義(一)

“心靈”的定義(一)

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心靈伴侶"

我們對"心靈"的定義一直以第一章提供的詮釋為依據。現在是更深入探討這個名詞的時候了。

使用"心靈"一詞時,你想到什麼?

我一直對這個問題誘發的不同反應很感興趣,數年來也不斷修正自己的定義。我現在提出這個問題,除了希望能得到更多詮釋,也凸顯心靈之旅與關係之旅相互交織的重要。

回顧我們在第1章的說法,擁有心靈層面的意思,就是明瞭你與宇宙、宇宙中人事物的關聯。你的思想與行動每一分鐘都在奮進,強化你與世界的連結。

個人的心靈之旅也就是個人的旅程。

從疏離到契合;

從被約束的人格到真實的自我;

從恐懼到愛;

從昏睡到清醒;

從控制到禮讓;

從心神不定到內心平靜。

我們將逐一深入探討這幾方面。不過,現在先來討論團隊中的心靈觀念。

心靈社會群體

我在前文提到的心靈元素,同時也是許多心靈群體的核心宗旨。社會群體因不同傳統緊緊相系,傳統則將群體任務與成員聯結在一起。

某些社會群體的先天危險是,為了維持某些社會群體,會有僵化某些"信仰"的傾向。擁有信仰是自然且重要的事,但一個你毫無疑問便相信的"信仰",也許會限制而非滋養心靈。

分清信仰是追求心靈的必要條件。真實自我不需要"信仰"任何東西,它知道真實的面貌。偉大的心靈導師,不僅提供方向,更會幫助我們發現真實,因此每個人都得為自己分清信仰。

當你信仰某物時,你會努力去相信它,你的身體也許會緊繃,情緒也許會僵硬。你得隨時保持警覺,避免讓不符合"信仰"的任何事物靠近。某種程度上,你也許擔心可能會出現新事物粉碎自己的"信仰"。

"知道"本身有股力量,這股力量來自內心深處。真實自我開始運作時,身體、心靈與精神都會放鬆。你不覺得必須保護自己,真相擁有一股百年老樹般的溫和力量。

如果你是某些社會群體中的一分子,只要是讓你走向自由而不是限制、封閉你,尊重心靈的真實性並全心全意參與其中就非常重要。記住,耶穌和如來佛都曾對他們那個時代的宗教社團心存怨言。

心靈脩行

心靈脩行是一種儀式、紀律或常例,以某種方法連結修行者與其心靈,以追求更偉大的真實心靈。

心靈團隊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心靈追尋者達到契合、真實、愛、認知、感受力與內在平靜的狀態。

有些傳統認為苦難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心靈成長的一部分。實際上這種苦難只有在我們把苦難視為厭煩的東西時才會出現。許多教誨都把心靈成長道路上的不利因素列舉得非常清楚:無知、奢求、冷漠、恐懼和貪婪。而且大多數傳統倡導道德規範。所有這些典禮、行為規範都能幫我們走向心靈真實之路,走向更高層次的自我。

要注意的是,加入某些特殊的社會群體,未必就能歷練心靈,而沒有心靈導師與指南支持就能達到心靈成長的人也極少。不過,心靈道路多如心靈追尋者,每個人都有個人化的心靈之旅、個別的支持系統,以及沒有時間限制的心靈追求。

讓我們逐一深入探討個人心靈之旅的六個層面。

契合

我們並非離群索居,而是與宇宙的一切事物共存。我們都是一種存在。

這個世界一度沒有生物,只有遼闊的蒼穹。萬古之後,世界有了生命,生命開始演變成各種形體。我們以極緩慢的速度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開始體驗這個世界,到了某個時期,我們發覺自己與別人有所不同。

現在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但在靈魂深處並不總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存在的一分子,就像海洋中的一滴水。

心靈脩行的目的,就是要想起並感受早已遺忘的整體感。與宇宙合而為一是心靈追尋者的最終目標。這種經驗只能意會,無法言傳。而心靈作家則以隱喻的方式,借文字來敘述這些奧妙的概念。

我們並非"進入"這個世界,我們來自這個世界,如同葉子從樹上落下,一如海洋生"海浪",宇宙生"人類"。每個個體都是自然界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宇宙獨一無二的行為。

--艾倫·瓦茨

在這期間,你肯定會發現自己的黑暗面。當你練習"心靈伴侶"時,你也許能瞥見你與"心靈伴侶"之間存在的本質,甚至經歷神秘。

連結你我的心靈力量

索邦菲·梭梅是位來自達格拉部落的非洲女子,離開關係緊密的部落,來到西方與西方人分享達格拉人的心靈信息。她在著作《親密的心靈》中提到:

當達格拉人談到靈魂時,基本上認為萬物都有生命力。例如,你認為動物有靈性,這就是動物身上的生命力,生命力可以幫助我們完成生命的目的,並維持我們與世界的連結。在我們的傳統中,每個人都被視為一種心靈力量,為了完成使命幻化成人形。心靈是一種能量,幫助我們看清極限,也幫我們與他人、祖先連結。

與許多心靈追尋者一樣,索邦菲將社會問題視為我們與心靈、團隊和他人失去連結的直接後果。她對我們與家人分開、與心靈疏遠的生活方式感到驚駭不已。

"心靈"的首要定義是:任何可以將我們推向連結的事物。與彼此連結,與我們的心靈層面連結,與宇宙中的一切連結。心靈脩行幫助我們發覺,在最純潔的本質中,我們全都一樣。我們雖然呈現出不同的外表,但我們擁有同樣的經驗。當你與伴侶體驗到心懷慈悲的感覺,當你充滿善心,當你體驗到對新生兒、動物或伴侶的愛,當你對自然之美充滿敬畏,這些都是你與其他生命深度連結的證明。

真實

人類是一種喜歡製造面具的生物。以喬為例,6歲的他正與貓咪玩耍時,有個人走過來說他是娘娘腔。喬當時的感覺很差,彷彿不被愛、被拒絕。他要這種可怕的感覺趕快消失,於是給自己製造了一個小小的面具:硬漢。

喬發現如果戴上面具,他就比較能和男孩子打成一片。面具掩蓋了兩個部分:它掩蓋了被拒絕的痛苦,也掩蓋了與小貓咪玩耍的那個純真小男孩。

仔細觀察喬,他有三層面具:外層的硬漢形象是他的保護色,我們稱之為"被約束的人格","面具"是他要向世界宣告的某種形象,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防衛";中間層是被喊娘娘腔時的害羞與不被愛的恐懼,正是喬需要面具的原因;深埋在恐懼之下的,是一個完美的小喬,那才是真正的他,喜愛貓咪、自信、可愛的小男孩。

在安妮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總是不斷出差,母親也有自己的事業,幾乎都不在家。於是年幼的安妮扛起大部分的家事,而她父母老是批評,很少稱讚,也不曾擁抱或親吻她。

安妮渴望父母的愛,哪怕是抱一抱。冷漠給她的痛讓她幾乎難以承受她的心痛。

於是安妮製造了一個面具:過於自信。她在潛意識裡欺騙自己相信,她不需要也不想要父母的愛,她學會不去要求或期待父母的愛。

面具發揮了功效。安妮不必承受渴望愛卻又得不到的痛苦折磨。她的面具掩蓋了渴望,與想得到愛的純真自我。她的痛苦與純真都被隱藏在防衛之下,為了逃避痛苦而培養出自我保護的人格。

面具像毒藥

製造面具是很正常的行為,有時也是健康的反應。面具與防衛都是人類保護自己的方式,以避開當時痛恨的事物或對象。面具是自己願意向世人展現的人格。

一開始,面具會保護我們,但一段時間後,它會傷害我們。試過面具帶來的方便後,我們易於放縱自己習慣戴上面具。喬現在完全被認定為硬漢,他不能哭。安妮永遠無法得到一份親密關係。喬與安妮都沒察覺自己自食苦果。

防衛扭曲了我們的世界觀,我們的所見所聞經由習慣性的行為過濾,以致我們見到的都是偏見。喬的成就都是硬漢形象的功勞;安妮則用孤獨的偽裝來看每個人,並因此深信世上沒有溫暖、可愛的人。

心靈旅程就是剝除保護與面具之下的痛苦,找到純真、真實的自己,不再恐懼,舒適自在地與自己相處,不需隱瞞。

人們經常討論靈魂,那是探討真實自我的另一種方式。當你習慣在他人面前塑造固定形象,背離內心真實的期望與熱情時,便與自己的靈魂脫離了。你的靈魂知道什麼才是對你最好的,且渴望將你領往真實自我。

真實的你是宇宙中非常重要且獨一無二的存在。當你躲在面具後,長相和行為都是另一個人。這個世界有許多戴面具的人,整天忙著與其他戴面具的人建立充滿防衛的關係,還愚昧地教導下一代製造面具。這些人不懂心靈追求,終其一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這就是心靈人與非心靈人的本質區別。

你的真實自我旅程

你最主要的人格特質是什麼?你是否也會利用它們來掩蓋強烈的感受,不論是極度快樂的感受或極度悲傷的感受?

光是這兩個問題就足以開始一段心靈旅程,一段能創造開闊人生的旅程。不論你用什麼方法追求答案,都能從與某位朋友溝通、寫日記或參加個人成長課程開始。

如果你不曾想過這些問題,你的心靈旅程也許要花很多時間。這兩個問題並不是唯一的入口,卻能終生為你開啟心靈成長的通道。

不安全感往往源於我們為自己維持理想形象,並將那個形象植入他人腦海。

--畢加索

你自己與你所愛的生活

追求幸福生活的關鍵之一,就是與另一個人以熱情與愛連結。但有時候,當你渴望與另一個人擁有深層相連時,那種深層的渴望可能都是為了你自己。如果不先與你自己連結,就不可能和另一個人連結。

當你與你的真實自我相連時,你會感到發自心靈深處的情緒,你的渴望將得到滿足。其實,在這麼做之前,你與任何人的相連都不會讓自己感到滿足。你在別人面前展現的"虛偽"無力經營真正的親密關係,只有你的真實自我才能辦到。

你可能會期望有人能發現你的虛偽自我,並打破這個虛偽自我衍生的種種謊言。在工作坊中,有位成員提到這個現象:"我渴望有人能打破我的殼。我覺得自己像個蛋形人,我想要有人愛我,把我從那層厚殼中挖出來。"

真實如何深化契合

追求真實、深度自覺、接受自我的個人之旅,就是前進愛的關係的康莊大道。靈魂能付出更多愛,超越自己能力所及的程度。你越在乎自己的靈魂,內心的感受便越能激勵自己,也就越能與伴侶形成深度連結。

一位參加我的團體已經7年的女成員,是一個"人格"與"真實自我"極端分歧的實例,她的人際關係也深受其害。她有一種很不尋常的溫暖舉止,就是永遠保持微笑,隨時鼓勵人。我們稱她"南丁格爾",她經常用愛心幫助我們,甚至解救其他成員。但有時候她的安慰實在很不恰當,因為它阻止人們往下探索問題,而那樣的探索可能會使其發現全新的真實自我。

有一天,南丁格爾非常悲傷地來上課,因為她母親被診斷出罹患癌症。我們幫助她說出最深層的恐懼後,她出現巨大的轉變。淚水從她心靈的最深處流出,她的表情不可思議地溫和。南丁格爾邊哭邊講了一會兒,整個人開始散發美麗,那是我們不曾看過的。與他人分享深層的脆弱需要極大的勇氣與信任,她因此變得"真實",我們都覺得與她產生相連,也被她感動。雖然以前覺得她很煩,現在卻已克服了這種感覺,並開始以愛對待她。她也有類似感受,和我們更加親近!上完那一堂課後,她花了更多時間,用真實的自我與我們相處,她依然保有溫暖與熱情,但已不再那麼恐懼,不再那麼脆弱,不再回到她因恐懼而引發的舊習慣。我們覺得與她更親近,也更信任她。我們與她的相連加深了,因為她學會如何真實對待我們。

關係往往會引導你找到真實自我。當你將自己投注在某人身上,把希望和夢想全寄託於一段關係時,你自然會變得脆弱無助。愛讓你依賴心愛的人,雖說某種程度的依賴是健康且正常的,過多的依賴卻也很嚇人。恐懼是真實的你的一部分,別逃離它,要反過來歡迎它。脆弱是你追求心靈成長的機會。

當那個長期躲在面具底下,更"真實"、更不受約束的你終於浮現時,感到脆弱是在所難免的。一開始你會覺得脆弱、恐懼、羞愧與悲傷。如果能因此感到被愛與全然接受,雖然無法避免脆弱的感覺,你卻會因此放鬆,和南丁格爾一樣。在那種狀態下,你絕對是個美好的人,別人也會被你吸引,對你釋放善意。

現在,想象自己和心愛的人體驗那種感覺的畫面。

拿掉自己的面具

在我們的生活中,擁有一個對別人展示的虛偽自我是恰當的,但是至少必須要找到-個能給予安全感,讓自己願意展現真實自我的人,這也是最主要的心靈任務。這個人可能是心愛的人、一位朋友、一位家庭成員或一位能給予協助的專家。在生活裡找到更多可以拿掉面具的空間,我們不但得以成長,還能啟發他人也這麼做。所以心靈追求有時會引導人不再在那種因為表現出真實的自我而遭人嘲笑的環境下工作,或者從因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反而可怕或不合對方口味的關係中退出來。

追求真實的心靈旅程,與尋找和伴侶的真正幸福的旅程,是相互糾結的,目標也是相同的。"心靈伴侶"是種承諾,追尋自己與伴侶的真實自我。

如果心靈一直保持真實,也體驗了連結的過程,那麼愛會是表現的形式,也許愛就是所謂的心靈行為。愛不只讓衝突消失,也是生活的好方法。愛會向外延伸,使其他人平安喜樂。它尋求和諧,它創造愉悅、狂喜、熱情與幸福。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恐懼。最常見的恐懼是,"在內心深處,我覺得脆弱、容易受傷、自卑、心情糟透了。我不要讓別人看到我這個樣子。"恐懼是一股封閉的能量,也是一股批評斥責的能量,喜歡操縱也很貪婪。愛則是一股擴展、開放、與別人分享的能量,是一股尋求治癒的能量。

愛自己

愛自己最終的目標就是真實,瞭解真實自我,才能愛自己。如果你體驗到的只是對他人展示的虛偽自我,而非真實自我,你很難愛自己,你無法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你對它們只有恐懼。

真實的自我是自我探索的結果。它與虛偽的自我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因為覺得自己"太有才了"就表現出很愛自己,一旦情況有變,他們可能學王婆自誇,自誇的原因是更鐘情於講自己的故事而不願意聽別人講話,這些人用"太有才了"掩蓋內心的不安全感。這些東西旁人比他們自己看得更清楚。

人對愛自己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愛自己的人一開始就擁有優勢,他們生自好家庭、聰明、相貌堂堂、成功、能夠點石成金,他們沒有恐懼、不會失敗、沒有不安全感;他們愛自己,因為他們擁有能夠輕易欣賞的美好特徵。

錯。

許多愛自己的人和其他人一樣,成長過程備嘗艱辛。他們依然有痛苦、懊悔、自卑、不安全感與妒忌。但除了愛優點之外,他們也學會去愛缺點。愛自己並非要你愛容易愛的部分,這樣毫無挑戰可言。愛自己是愛自己的一切,包括個人不喜歡或不想看到的部分。愛自己的人清楚恐懼與焦慮、壞心情、痛苦、羞愧與懊悔,並且全盤接受。

你就是你。你已經做了該做的。你展現與生俱來的本質。有些事你能改變,有些卻不能。所以你有選擇:你可以反抗與憎恨,放不下痛苦的過去,討厭現在的你;你也可以敞開心胸接納它們。你可以順勢接受所有好與壞,這就是愛自己。

最近我帶一位朋友去吃午餐,慶祝她的40歲生日。"40歲的感覺是什麼?"我問。

她回答:"我真的非常喜歡,我終於能接受自己的一切,而且快樂地面對。我停止給自己壓力,不再要求自己更有組織能力、寫更多信,或為孩子們做更多蛋糕,我不是完美的人。我甚至不覺得自己已經40歲了,我非常滿足。年屆四十的感覺,就好像得到許可,讓我放掉所有掙扎,好好享受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