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沒明白這2個字,再忙碌也是白費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沒明白這2個字,再忙碌也是白費

1

曾看過一部喜劇電影叫《遺願清單》。

它的另一個譯名是《一路玩到掛》,看到這個名字,大家大概就知道它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了吧。

主人公是兩位處於癌症末期的爺爺,兩位爺爺在被醫生預告死亡日期之後,深感要做一點什麼以免遺憾終生。

於是,他們開啟了一段實現願望之旅:笑到流淚、欣賞最壯麗的風景、文身、跳傘、去埃及看金字塔……

他們穿梭在世界各地去實現共同的願望——極地冰原,印度,開羅,北京,香港,西藏……

原本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兩個人,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有了交集。

隨著清單上的願望一條一條被劃去,卻有更多的願望加入進來。

他們用時間賦予給他們的洞察力和幽默感,令生命變得徹底地圓滿。

生命的最後幾個月,讓兩位爺爺又一次成長,發現了那個一直隱藏起來的真正自我,給自己的生命帶來了一次又一次難以忘記的改變。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一個人徹底改變自己有多難?需要多大的勇氣?

就如這個問題所展現的一樣,改變自己是艱難且需要足夠勇氣的

我想,《遺願清單》裡的兩位爺爺,若不是在得知自己因病而時日無多的情況下,那這份清單裡的列項想必也不會被一一實現。

是否我們總是要在這樣迫切的時候,才會想到主動去改變?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沒明白這2個字,再忙碌也是白費

2

美國心理學家傑弗裡·科特勒在《改變》這本書中,說到:

任何渴望生活有所不同的人,最終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主動做出改變。

他從心理學的角度,列出了通常會促使我們想要改變的原因:

生活的轉變

一些自然的發展過程迫使我們做出必要的調整,改變能力、體能或環境。

比如離家、結婚、退休等等類似的生活事件需要我們適應新的角色,承擔新的責任。

無趣

有些人單純為了快樂而尋求改變,儘管有時會事與願違。

回報

我們需要一些激勵,才會更願意調整日常的行為習慣和模式。

危機

比如失業、離婚、重大疾病等那些我們不願發生的事。

正如我們所見,這些事引發的後果,一半是從創傷中成長,一半是沉重的打擊。

就像《遺願清單》裡,重大疾病給爺爺們帶來的危機感,促使他們選擇改變,因創傷而成長。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沒明白這2個字,再忙碌也是白費

3

改變可能是突然性的,也可以是漸進的;可以是持續性的,也可能重回現狀,回到原點。

改變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許多事物,會阻礙我們改變

傑弗裡·科特勒列出了通常會阻礙我們改變的3個因素

態度

很多時候,人們受到不切實際或者過猶不及的想法、態度的影響,經過多次嘗試改變後,發現並無效果,便會感到沮喪和洩氣。

通常這樣的態度表現為:

用“也許改變不是必須的”說服自己維持現狀會更舒服;

用“這到底有什麼意義呢?”質疑改變的作用;

用“以後再說”拖延改變;

用“我知道要做什麼,我只是好像沒辦法堅持下去”,將改變毀滅在懶惰之中。

人格特質

比起那些總是想到最壞結果的人,樂觀向上的人行動起來會更輕鬆。

總是將自己的境況歸結於運氣、命運、基因、父母的疏忽、經濟或其他不受控的因素的人,不如個性堅強的做得好。

後者通常都是樂天派,勇於接受挑戰,把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典型例子就是《當幸福來敲門》裡屢敗屢戰的主人公。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沒明白這2個字,再忙碌也是白費

消極情緒

當你想要做出改變時,常常會遇到情緒方面的阻礙。

這些有可能跟忍受程度低、高度警覺、情緒起伏不定,以及長期處在壓力等其他過度反應有關。

這些過度反應會讓你對生活應接不暇,更別說改變了。

總的來說,改變的能力和意願,一定是伴隨個人素質、看法、選擇、態度而增強或減弱的

儘管這些是相對穩定的特點,但一旦你認清自己的長短處,你就可以下決心制定計劃做出改變,以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4

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

邁出新的一步,甚至發出一個新單詞的聲音,也令人擔心。

開始改變就需要很大的決心,堅持改變更是一件磨人的事。

也正因如此,能夠改變自我的人,更能夠成為人群中的1%。

終身成長詞典詞條《43:舒適區》裡說:改變你所習慣的事情,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出舒適區,儘早進入學習區。

改變是痛苦的,但不改變會更加痛苦。

《誰動了我的奶酪》裡曾說,當你改變了自己的信念,你也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因此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就請給自己充分的決心與目標。

願我們在這充滿挫折與未知的人生中,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參考書籍:傑弗裡·科特勒《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