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没有一个中国电影人是不焦虑的。不论投资、制片、宣发、院线、影迷。

你能想像扬言一年1000亿的电影市场,本周一只卖了3500余万吗?本周末影城经理终于解脱了,略显冰冷的市场导致大家不用考虑是否安排零点首映。反之所带来的问题便是更大的焦虑。毕竟六月伊始,市场已经出现了恐慌性的“看空”情绪,很多影城经理都表示这个六月又要废,第二季度的考核难以完成。

不仅仅是影城经理发愁,电影行业整体都要比其他行业更为焦虑,其压力远大于社会平均值。

那么,中国电影人都在面临和承受那些焦虑症呢?缘何这些人成为了“焦虑症“高发群体呢?今天我们从十个环节,与大家共同探讨。

「制片方焦虑过审、档期和无人可用」

其实制片方目前并不特别担心资金短缺,没钱有没钱的拍法,资金短缺在未来总有可以解决方式,但无人可用、过审和档期的安排则是大家最为焦虑的问题。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首先,无人可用,表现在演员、导演、编剧等一系列的创作环节,有影响力、号召力的阵容都可以自主搭建团队,较为合适的区间可能不合适。可用的喜剧演员就屈指可数,能拍动作戏的也就那几位。

另外,便是项目的过审。因我们目前特殊的多轮审查机制,特别是有明确最低红线和模糊的最高蓝线限制,导致大多数热门影片都要提心吊胆去接受多轮危机潜伏的审查。

最低红线其实一直都摆到那里,制片方也很清楚那些是不可触碰的,但最高蓝线则很模糊,能够影响和左右次轮审查的人员和部门极多且极不好掌控,什么老干部、某某部门和单位都可能对影片过审形成阻碍。

制片方最为担心和焦虑的问题就在于片子辛辛苦苦拍完了,却在审查上卡壳,即便过审了,档期却不尽人意。

目前大多数国产片可以自由选择定档,但压力在于同竞影片的落位,进口片随时随地的空降,都会对仓促定档影片形成威胁。

「影城重点焦虑业绩和考核」

要是还傻傻以为影城是躺着收钱,那一定是太久没有和院线影城的朋友交流了。影城虽然在话语权方面不用担心,毕竟他们是市场的主导方,排什么、放什么、如何放都是他们自己说得算,即便目前有排片执导的前提,大部分影城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但影城所不能控制的仍然是影片的遴选和进口片的引进,6月上半月市场的低迷正式因为缺乏头部影片,无论是进口片还是国产片均难有大作出现。

那么影城人员所焦虑便是上层院线、影管公司所下达的业绩考核,毕竟这是直接能够影响到其自身收入的重要因素。

比起发行方只是单一层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影城则要去面对更复杂的市场环境、包括对各个发行的平衡、观众的接待、其他职能和权益部门的打理等等。

看起来影城目前收入都还算稳定可观,但这一切都是在完成绩效的前提下,大多数影城所焦虑的根本就在于如何去完成业绩和更多影城新建对市场的摊薄。

「发行焦虑综合症排片&探访影城和对市场的无力感」

谁最相信内容为王?演员?导演?宣传?编者想更多的应该是和观众、影城打交道的发行人员。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自从有了地面区域发行这个行业起,看起来发行方是实打实的甲方,但在直接去面对影城时,发行小伙伴却一直都在享受着乙方的待遇。

较早之前,影片数量不多,影城随便排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很多发行方资金短缺,拼不过很多土豪发行,在争取排片时的压力巨大。

但目前影城新建速度并未减缓,大多数发行方又都不愿意增加发行人员的配置,这也导致发行人员探访影城的任务愈发繁重,从二三年前一个月可以很轻松打个循环,到目前工作量增加一倍也难在一个周期内跑完。

大部分发行人员在面对已成事实的影片前提下,对于影城的话语权偏弱,这也是目前所有发行人员焦虑症的根本所在。许多时候影片质量差的时候,片方会责怪发行方的执行力低下。而一旦有超出预期的表现,片方则会夸张是好内容的力量。

「演员焦虑负面新闻和新人的上位以及流量持续性无法保证」

其实演员也都是人,也难免会犯各种错误,虽然他们收入颇丰,但一旦负面新闻出现和曝光,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普通人,并且没有回头路。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更让演员焦虑的是,目前内地市场已经出现了和之前韩国演艺圈类似的情况,新人涌现频繁,综艺节目对新人的上位涌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这也只是部分成名演员所要焦虑的问题,大部分艺人其实是要面临无戏可接,无通告可上的状态,据统计,未入流艺人做代购的比例最高,甚至可以说,朝不保夕的工作状态是导致大部分艺人焦虑的根本。

「导演编剧焦虑创作难度增加、观众群体更迭频次加快」

之前刷屏的“凌晨3点不回家”可能让很多人心酸,但在电影行业中真正熬到凌晨三点的可能只有处于创作核心的导演和编剧了。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编者认识很多编剧和导演,只要翻开他们的朋友圈和交流群,几乎在后半夜才是交(吐)流(槽)高峰,虽然可能看起来投资方一口一个老师叫着,可心里面没几个把导演和编剧当回事。

现在主流一线导演群体基本更多要面临年轻观众的冲击,他们会真切的发现在家里和顶嘴的年龄的孩子一股脑的跑到电影院里面和网络上和他顶嘴,那种之前和他价值观相仿兄弟姐妹观众已经愈发减少。

中国编剧和导演目前最大的困境和焦虑所在便是观众群体更迭频次的加快,他们和观众的代沟也愈发割裂。

「投资方焦虑行业风险开始逐步增大、行业头部资源垄断」

大项目不带你玩,小项目油水小风险高,是行业无法避免的焦虑。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为什么说这一两年内地电影市场除了极少数的头部作品之外,其他影片均呈现了亏损状态,问题就在2015年当时市场大爆发后,投资的盲目度增大,导致在2015-2016年期间,大量的非理性项目上马。

在2015年可能随随便便一个电影都可以卖座和赚钱,但到了去年和今年,大部分积压和盲目投资电影均亏损,这种落差使得很多入行较浅的投资方焦虑不已。

即便是多年的老司机老油条,也要面临大项目不带你玩,小项目油水小风险高的困局,钱握在手里投鼠忌器的心理有、打水漂的可能也有。

行业头部资源垄断其实已经掌握在了少部分人手上,想要靠单一资源和钱来拿到大项目的投资份额,已经越来越难。

「院线、影管的焦虑在于管理能效降低、结算价格泡沫」

在几年前,院线是不愁没有影城加盟的,那个阶段大家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原因在于大部分院线都是从原来省市电影管理部门转制过来的,大家还都抱着官本位的心理。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但伴随着民营企业和远离政府行政命令监管的院线兴起,大部分加盟性质的院线都要面临下属影城难以管理的问题,院线焦虑在于管理费难以收取,加盟院线随时随地都要脱离管制的重要困境。

同时,院线数量的增加,也使得更多影城倾向于聚拢到几个巨鳄院线,对很多中小院线形成了行业垄断的压力。

影管公司同样也要面临各种问题,尽管看起来每年票房有不错的增幅,最终结算平均票价也有提高,但实际市场整幅的速度远高于了观影人次的增幅,影管公司所直接面临的问题便是观影人次减少,票价定位不能完全由自己掌控。

更令影管公司所焦虑的是大宗团体票销售压力已经远比几年前更大,目前虽有所谓的“硬性”工会观影指标摊派,但最终却会因为更多的竞争和价格因素导致客户的分流。

同时结算价格和实收价格之间也存在极大的水分,这在之前影管完全掌控定价权利时是不会出现的,目前线上票务极大的影响到影管这方面的权利,也是影管公司最焦虑的问题。

「宣传人员焦虑片方和自己不一致的步调」

现在主要的宣传公司从创意到执行基本都是90、95后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在做,但他们所要面对的甲方则大部分是七八零后的制片人和投资方。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GIF

年龄相仿往往会拥有相当的价值观和审美,包括对影片宣传侧重点和落点的择取,但一些花钱是大爷的心理作祟,也导致宣传人员会和影片“甲方爸爸”在意见上出现分歧和差别。

宣传人员最为焦虑的问题便是这些花钱的甲方爸爸不单单年纪可能和自己的爸爸相近,可怕的是他们的想法也和自己的爸爸类似,完全Get不到自己所提出的吸引年轻人的点。

另外,目前电影行业对于宣传的评价也非常模糊,数据所有都存在水分无法真正判断,而一旦出现不好的效果,宣传和发行都会是最容易出现扯皮的一方。

「影迷焦虑想看啥都看不到」

中国虽然拥有了“最宽容”的球迷,但我们国足却不能以杀入世界杯为大家做回报;同样中国也有拥有数量庞大的“最宽容”的影迷观众,但我们却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一些想看的进口片。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这种焦躁不安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在各大电影资讯类社交网络APP的评论栏之中,几乎所有档期讯息公布和曝光都会伴随各种粉丝的骂战和互怼。

目前内地虽可以做到每周一部进口大片的常态化,但审查机制和配额数量的限制仍然难以平衡和满足的部分影迷的观影需求。

尽管现在进口片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但这并没有降低很多影迷的观影热情,帝都和魔都的电影节上稀缺内地银幕的进口片仍然一票难求。

「中国电影的焦虑」

这些年,中国电影的确交出了很“完美”的答卷,但很多中国电影人仍然很焦虑,往大了说,中国电影人一直都希望尽快赶上北美,至少先从票房上。

产能低下?阴阳合同?人才断层?中国电影人的十大焦虑!

在票价略低、银幕数量超越、固定观影群体稳固的基础上,超越北美票房可能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但问题仍然在于这种焦虑本身仍然是一种仅仅依靠数字取胜的假象。

和世界杯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一样,中国其实和世界主流电影也距离增大,不要去看一些评委机制的欧洲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的“灵光一闪”,但仅就电影文化输出目前中国电影已经完败。

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焦虑不单单是个人、公司业绩的问题,更是在整体行业低素质运行状态的难以突破。

小崔怼范冰冰的事件一发不可收,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的恐慌情绪,文化类的股票市场集体飘绿也表明了基本面同样具有焦虑不安的心理,可能我们真的亟需一个更规范的市场机制来协调和制约目前并不合理的发展方向,但这一切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亦或是更难以掌控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