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溫州人和台州人,有時要抬點槓。一個溫州人和一個台州人,在辯論溫州和台州哪個實力更強。

溫州人說,當然是我們溫州了!你看央視新聞播音員口播新聞時,把“浙江省溫州市”都說成“溫州省浙江市”,這足以說明溫州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其實溫州還是有些意思的:

►溫州之得名,是因為這裡四季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溫州這名字起得太簡單太直白了。別的城市名,追本溯源,是可搬出《易經》《論語》說上半天。清人孫擴圖有一首《憶江南·溫州好》——“溫州好,別是一乾坤,宜雨宜晴天較遠,不寒不燠氣恆溫,風色異朝昏。”

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浙江所有的城市中,只有在溫州才能看到這麼多的榕樹。稍往北一些的台州,就長不了榕樹。溫州墨池公園內的一株榕樹,與白牆嵌在一起,長得跟皮影一樣,太有意思了。

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溫州有一種花樹,叫紅花羊蹄甲,這是南方特有的花樹。溫州也是浙江所有城市中唯一長有這種花樹的。 紅花羊蹄甲開時,給這座現實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城市,平添了幾分浪漫氣息。

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自衛反擊戰時,越南兵破譯了我方的密電碼,我軍指戰員遂叫溫州人充當臨時報話員,一聽嘰嘰咕咕的溫州話,越南人就蒙了。

►鴉片戰爭前後,溫州就被洋鬼子盯上了。英美等大佬都提出要開放溫州港,與溫州人做生意。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使溫州成為通商口岸。 溫州一開埠,各路洋鬼子紛紛進來,外交官,商人,傳教士他們在溫州開設洋行或代理行,從那時起,溫州人就受到洋風的薰陶了。

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溫州舊時的結婚習俗中,要給新人開面畫眉點美人砂。結婚當天,女方的媽媽要為女兒開面,由童男童女各執剃刀一把,從新娘左右鬢角象徵性地虛晃三槍,不,是虛晃三刀,然後以兩根苧麻絲絞緊拔除新嫁娘臉上的汗毛,俗稱滅苦毛。 溫州人把臉上的汗毛稱為“苦毛”。

►溫州人講排場,尤其體現在結婚上。20世紀八九十年代,溫州新娘子結婚化妝時,做足了“頂上功夫”,在頭上噴各種髮膠,掛各種亮片,還要噴金粉銀粉,光整一個頭,就要花去三四千元。要知道,那時的三四千元,可不是小數目。

►溫州人的生意嗅覺,你不能不服。某年全國大搞愛國衛生運動,一個大字不識的溫州嗅到商機,搶先做了“飯前便後要洗手”之類的牌子,然後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去推銷,一個牌子才賺一二釐錢,但因為需求量大,一年下來萬元大戶。(那年頭,萬元大戶是中國人的奮鬥目標)

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溫州人很擅長炒作,也敢於吆喝。溫州人自己也是這麼說的,在我們溫州,兩棟光禿禿的樓就敢叫花園,一個小臺門,擺上幾盆菊花,就敢叫花展。

►溫州有個廟,一樓是奧康專賣店,二樓是老人活動中心,三樓才是翻新後的洪殿。

►甬臺溫三個地方經常被聯在一起說事。因為這三個地區,民營經濟發達,有敢闖敢冒險的精神,不過,因為溫州高調,寧波台州的好多風頭都被溫州搶去了。寧波倒無所謂,有底氣在,可台州不服氣。

►溫州人“膽大包天”真不是隨便說說的,第一個包航線的就是溫州人。除此,還包機、包油田、包海塘、包糧田。

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20世紀80年代,溫州建了一座電梯大樓,這是溫州第一座民用高樓,這座大樓就是東甌大廈,也是當時浙江省第一高樓,溫州人都說,仰頭看東甌大廈,草帽都掉了。那時,有外地親戚來溫州,溫州人都喜歡把他們帶到高樓前,讓他們瞻仰東甌大廈。

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溫州人會賺錢,會花錢,同時也樂善好施。40年如一日的“紅日亭”,從每年夏季供應伏茶到秋冬施粥。現在,還根據四季節氣和民間習俗免費向路人供應芥菜飯、清明餅、端午粽、中秋月餅、冬至湯圓、臘月糖糕等。

這個版本的溫州比較真性情

溫州到底是怎樣的?版本太多,100個人口中就有101個不同版本,只不過這個版本,更接地氣,更真性情……

選自:王寒《浙江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