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這是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寶山村地處金沙江峽谷

圖片上的“橋”是用兩根電線杆和草甸搭建而成

沒有欄杆等防護措施,如遇下雨更是危險

然而這卻是當地居民田間勞作往返

孩子們上學放學的必經之地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就在3月16日

由土建學院楊麗輝老師團隊設計

500餘名交大人出資

在那裡建造的和橋、木橋竣工了!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交大人已為那裡建造了三座茅以升公益橋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從富寧橋到和橋、木橋,這些茅以升橋的鋪設,離不開土建學院老師和同學們寒來暑往的艱辛與不顧驕陽暴雨的付出;他們曾跋山涉水,徒步趟過雨天水沒過膝蓋的山村泥路,爬過僅能通行一人的陡峭山崖,只為來到村子確定最完美嚴謹的方案;為了保證公益小橋的安全性和穩固性,炎炎夏日,他們在實驗室裡反覆進行看似枯燥的荷載試驗。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群交大人,走近他們與小橋的故事。

橋,連接希望之路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寶山鄉寶山村為納西族發源地,這裡地處玉龍雪山支脈,周圍豐富的水系滋養了當地居民,形成了美麗壯觀的風景和古樸悠久的歷史文化,但也造就了隔離外界的鴻溝和內部通行的障礙。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設計團隊部分成員:楊麗輝老師(左上)、孟鑫(左下)、姚睿光(右上)、許洪浩(右下)

原本團隊計劃建造和橋,在考察設計過程中,鄰村母牛科村的村民提出了也想在村子裡架一座橋的心願,他們說,就把你們的試驗橋給我們吧。回到北京後,團隊將這一情況反饋給學校。經過反覆測試驗證試驗橋的可行性,北京交大教育基金會決定追加資金,資助母牛科村修建第二座橋,這就有了木橋。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和橋舊址——由兩根電線杆搭建而成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和橋施工現場

當地為納西族發源地,歷史悠久,小橋連接的兩個村子居民以和、木為主要姓氏,通過與村民的協商,團隊決定將橋名定為“和橋、木橋”,寓意“和睦”。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土建學院黨委書記馬強(左三) 對外聯絡合作處副處長、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張博(左二)和土建學院楊麗輝老師(右二)參加竣工儀式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北京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在竣工儀式後為當地的孩子們送去圖書和文具

小橋順利落成的背後,是無數交大校友用愛與支持凝結而成的巨大能量。北京交通大學基金會在120週年捐贈項目設計中專門設置了“小橋工程”項目,2016年6月2日項目一經發布,就得到了在校師生和廣大校友的積極響應,截至目前共計512人次參與捐贈,善款均用於公益橋建設。目前,我校教育基金會共捐贈27萬元資金投入公益橋的建設中。

交大人捐贈留言

作為橋樑人,支持母校的善舉,祝福交大!

@張金芝

@寒塘渡鶴

積少成多,再捐一次。希望小橋工程早日圓滿建成,造福當地百姓!

@yue gao

希望小橋項目早日完工,讓孩子們能平安上學!

@一米陽光

作為土木人,看到這樣一項善舉,綿薄之力,願為孩子們構建一座愛的橋樑!

@孫學鋒

橋,飽含辛勤付出

一座橋的誕生,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這個問題,只有公益小橋項目的親歷者能夠回答。團隊成員在楊老師的帶領下,各司其職,利用專業知識為這座小橋的建成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設計、選材、選址、建造,無一沒有他們的身影。為了一個細節斟酌討論幾個小時已是家常便飯,有時更是長時間工作直到深夜。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炎炎夏日,當大多數同學踏上了返鄉的歸途,為公益小橋默默付出的同學們卻選擇留在學校,為確定設計方案後的“和木橋”搭建人行試驗橋、進行荷載實驗。

為了確保小橋的安全性和穩固性,試驗橋上需要四十多個人同時在橋上走動,而實驗室並沒有足夠的志願者。為了湊齊人數,團隊成員們頂著烈日在校園內一遍又一遍地向過往的行人解釋公益小橋項目,找志願者。

令人感動的是,最終招募的四十多個交大志願者認真地配合實驗團隊的所有要求,耐心地根據試驗要求,排隊上橋、跳躍,對小橋的安全係數進行檢驗。

山間河水依舊奔流不息,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一群人為了一座小橋聚在一起,用滿腔熱忱檢驗了這座橋的堅固與安全。最終,荷載實驗順利結束。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小橋人行荷載實驗合影

橋,凝聚各方心血

在採訪中,楊老師說,做實驗的整個過程中,真正進行的實驗的時間或許只有10~15%,90%的時間都用來進行前期的籌備工作——協調實驗室的設備能否按時使用,實驗人員能否到齊……只有一切安排妥當,實驗才能順利進行。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小橋三維構造圖

而對於整個小橋工程的成功來說,除了構建力學模型、軟件操作、進行實驗、數據分析的過程之外,外界的幫助和大力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假期裡,實驗室負責人為團隊暑期工作特開綠燈,提供設備;熱心的村民們為考察全程提供了最完備的後勤保障;土建學院領導始終對小橋工程保持密切關注,只要遇到困難,立馬投入精力解決……每個細微之處的小愛,最終匯成江海。

在和橋、木橋搭建的過程中,材料的使用也是一個難題,考慮到山區只能人背或者馬馱的運輸現狀、小河兩岸都是田地的不利施工條件,以及由於當地氣候條件帶來的高成本維護費用,建橋材質必須輕便、耐久性好。綜合考慮後,團隊選用了纖維增強複合材料(FRP)來建造小橋。令人感動的是,有建材公司在聽說小橋工程的項目後,免費提供了建橋材料支持。

在雲南金沙江峽谷,這群北京交大人為山區的孩子們架起愛與希望的橋!

團隊成員在楊老師的帶領下就小橋方案進行討論

採訪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和老師反覆告訴我們,他們做的是一件很普通的分內事兒,因為孩子們和村民有需要,所以他們就付出。

他們說,如果有機會,他們想去寶山村看看那建好的小橋,再看看當地的村民和孩子們。他們說,如果有機會,他們願意去其他的邊遠山村,搭建更多的橋。

在他們看來,比修建小橋更迫切的,是孩子們的撫養問題和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他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小橋工程”的公益行動中來,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這些地區,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人生一征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樑以渡。橋何名歟?曰奮鬥。

——茅以升

幾十年後的今天,交大人建造的橋溝通了歷史,呵護了未來。那不僅僅是一座小橋,更是一份大愛。這群交大人將橋帶進了深山,更將大愛播撒到了山川湖海。小橋工程永不會停步,交大精神永流傳。

“我們只是在做一件很普通的事兒,但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我們還會去更多有需要的地方架橋。”

——土建學院茅以升公益小橋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