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游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

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浣花溪是个开放式的公园,面积浩大,修竹密集,莺飞草长,绿水环绕。

杜甫草堂游记

杜甫草堂就在其中,不过,是要花门票的。2009年,在地震后四川为了震后发展旅游业,改造了熊猫卡,凭卡很多景点都是免费的。我就是在那一年,逛了很多四川的景点。要不,杜甫草堂60元的门票恐怕会叫我望而却步。

杜甫与李白,我更喜欢李白。杜甫的忧国忧民,总叫我感觉有点矫情和做作;李白的豪放,对我更有吸引力。“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等气魄,与“安得广厦千万间”相比,高下立判!

瞧瞧,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自己混得也是一路坎坷,这副雕塑的形象是不是真的就是对杜甫当年形象的还原?

杜甫草堂游记

其实,古往今来,知识分子活得都有点压抑。

我的压力不比任何人小;甚至,我可能更忧国忧民,但我宁愿永远笑得春光灿烂,哪怕是装的,那也必须装!

冲这一点,我恐怕比杜甫都强!

呵呵。

杜甫草堂里景致不太多,草堂的具体位置也难以考证了。

临时搭建的草堂,与杜甫原来的草堂有多大差别,只能靠想象了。

杜甫草堂游记

草原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