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2011年4月的一天,在笔者的约请下,宋家后人张惠兰及丈夫邓碧林陪同采访了其母宋明珍老人。老人虽然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十分健谈。交谈中,让人深切感受到老人作为荔波第一家干粉坊主人的自豪和骄傲。

干粉坊的创办

“荔波第一家做干粉的肯定是我家,是我公公从四川来荔波后才开始做干粉的,后来的都是来我家学后才慢慢有一两家做……”。笔者刚开口,没想到老人的话夹子就打开了,这与以往采访“第一家”情况截然不同。

据宋明珍老人介绍,她公公是四川峨眉人,30多岁独自闯荡江湖来到荔波,后娶荔波县城人为妻,为养家糊口,就创办了干粉作坊。后生有一子,叫宋海庭。宋海庭30多岁才娶巴灰(今朝阳)一位比自己小20多岁来女子为妻,生了三女,宋明珍是二女。宋家两代均做干粉,即便到宋明珍这代,三姊妹小时候都帮老人在作坊里干杂活。宋明珍老人生于1926年,其姐姐生于1921年,以此推算,宋父约生于1891年,宋公是到荔波才结婚,因此宋家干粉坊创办的时间应该在1891年以前,距今已120多年历史了。

干粉坊的经营

宋明珍老人回忆,她家住县城平太路26号,是一间很小的瓦房,据说是宋公公买下的,家里的干粉坊就在这间矮小的房子里兴办。如今房屋已经几异其主,虽昔日的干粉坊旧址已变成高楼,但关于它的故事依然感人。

宋公公初到荔波,并非就想在此地安居乐业。离乡背井闯荡多年,一路兵荒马乱,来到交通闭塞,但却相对平静的荔波,让他感到安全。因此,他决定留下来,靠自己的手艺,过安稳日子。不久,他用多年的一点积蓄,买了间小房子,一年后,与城郊蒙氏成了婚,办起了干粉作坊。

那时荔波手工艺十分落后,做干粉也是前无古人。宋公公凭借在老家学会的手艺,做干粉、锅舔买卖,完全是为了谋生。宋家干粉卖出后,最初还有人嫌麻烦,但不久就深受人们欢迎,逐步成为县城人喜欢的食品。当时县城人口少,宋家每天大约做一斗半米(相当于现在20斤)的干粉,晴天多一点,阴天少一点。虽然没有专门的铺面,但人们都会上门来买,有的买回家自己吃,有的买去送人,无论办喜酒,还是走亲戚,都当着上好的礼品。平常一天要卖十几斤,到了赶场天,所有的陈货都会卖得一干二净。因此,常常有人事先来订做。宋家从不乘机抬高价格,也重来不偷工减料,即便后来县城又有几家做干粉的,也没有哪家比得上宋家。人们都称赞宋家干粉精细柔滑、鲜润可口,货真价值,久而久之,人们就给宋海庭取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叫“宋干粉”。

为了满足顾客需求,也为了养育子女,宋家三代都十分勤奋。做干粉很讲究,工艺十分复杂:泡米、磨浆、蒗粉、蒸熟、晒干、切细、捆把等,每一道程序都是靠手工,样样都要精心把握。那时宋家每天一般都要加工20多斤大米的干粉,要加3斤煮熟的米饭,和在一起,用清水泡一晚,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泡好的米磨成浆,然后才按部就班的操作,每一道程序都马虎不得。

那时做干粉用的燃料全是柴草、木炭,为了节约成本,宋家父子就自己上山要柴草,有时一天要跑两趟,都是肩挑背托。有时还会进山伐薪烧炭,父子俩轮流在山里守候,回家的也要熬更守夜加班做加点。干粉必须“干”,太阳天可以日晒,如果遇上阴雨天,就得用炭火烤,有时为了烘烤,整晚都不能合眼,辛苦及至可想而知。

宋明珍老人深切地告诉笔者,她们三姊妹都帮过老人做干粉,但老人只让她们做一些简单的。那时每斤干粉卖一毫钱,家里老小七口人,省吃俭用还是很困难。宋公公去世后,父亲独自经营干粉坊,由于做干粉的人家逐渐增加,母亲就做一些针线活来填补家用。但父母还是尽力供她们读书,希望她们长大后过上好日子。宋明珍老人没有辜负父母,她在荔波读完小学后,听说榕江国立师范学校招收公费生,就坚持要去报考,母亲向别人借了四斤棉花,换得16元钱,给她作为食宿费。从此,她就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干粉坊。没想到一去就是若干年,更想不到这一去就是与父亲的永别。

宋氏干粉坊的终结

宋家干粉坊在荔波县城刻苦经营几十年,不仅丰富了县城的饮食品种,还带动县城的商品的多样化。1949年宋海庭去世,其妻改嫁独山,曾经闻名遐迩的“宋干粉”和他的干粉终结了。

往期精彩回顾

「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监制:全媒体中心 黎以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