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区志》|街道办事处、镇简况——海拉尔西街办事处

原海拉尔西街办事处位于回民区西北部,办事处驻工农兵路昌盛泰办公楼3楼。东至赛罕路,与新城区为邻;南起京包铁路,与光明路办事处、钢铁路办事处相接;北至京包高速公路,与攸攸板镇接壤;西至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西机务段、内蒙古军区教导大队,与攸攸板镇毗邻。管区面积5.3平方公里。

海拉尔西街办事处以横贯全境的海拉尔西路而得名。海拉尔西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于1956年命名。2000年,海拉尔西路与新建开通的金海路相接,直达呼和浩特市金川开发区。2005年,海拉尔西路进行重新扩建,从公主府公园西至金川开发区路(包括金海路)更名为海拉尔西街。

海拉尔西街办事处管区是原呼和浩特市郊区水泉村、小府村的村落。20世纪50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劳改局先后在这里建起新生机械厂(即橡塑机械厂)、炼铁厂、焦化厂、锅炉厂、铸造厂、阀门厂等劳改系统的新生工厂。1959~1966年,管区内又先后建起内蒙古汽车修理厂、呼和浩特机床附件厂、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浩特西机务段以及大型仓库等企业。1970年,上述劳改系统的新生工厂逐步交归地方,呼和浩特市革命委员会接收后归口管理。1962~1970年海拉尔西街办事处管区归属当时的新华西路办事处管辖。1970年后,海拉尔西街办事处管区为从新华西路办事处分出的糖厂路办事处(后更名为光明路办事处)管辖。1974年9月,将糖厂路办事处管辖的铁道以北的地区划出,成立海拉尔西路办事处,下辖16个居民委员会:海拉尔西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民委员会,工农兵路第一、第二居民委员会,综合路第一、第二、第三居民委员会,汽修厂居民委员会,道口居民委员会,机床附件厂第一、第二居民委员会,51131部队居民委员会,西机务段第一、第二居民委员会。2002年,调整为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赛罕路、海拉尔西路、工农兵路、综合路、金海路、机床附件厂、51131部队、西机务段社区居民委员会。同年,海拉尔西路办事处将西机务段社区居民委员会划归钢铁路办事处。2005年,海拉尔西路办事处更名为海拉尔西街办事处,设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5年,海拉尔西街办事处管区居民总户数15000余户、总人口32882人。居民以汉族居多,还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106人。

海拉尔西街办事处管区主要道路有9条,分别是赛罕路、小府路、那日斯巷(原名为水修路)、工农兵路、综合路、青山巷、附件路、附件厂西备战路、虹云巷(原名为阀门巷)。

2005年,海拉尔西街街道党工委下设4个社区党总支、21个党支部,所属属党员660人。

海拉尔西街办事处街道生产和服务事业始于1980年,到1990年底,生产性企业发展到8个,商饮服务网点4个,实现利润10.80万元。后因地理位置、体制改革等因素,许多街道工厂相继关停倒闭。1998~2005年,建成集汽车销售、维修、配件为一体的汽车商贸一条街,引进内蒙古奥捷、内蒙古利丰等汽车销售集团、内蒙古昌盛泰实业有限公司、元和家美家居建材广场、内蒙古宏立达橡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鼎鼎香脊骨火锅城、上海联华超市分店、福字大酒店等服务性便民店落户海拉尔西街办事处管区。建成小府路便民菜市场、附件厂集贸市场、九门、元和、小府路、家园福等便民市场,办事处工业产值利税不断上升。1998~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600万元,工业增加值3368万元,利润值489.2万元;商业饮食服务行业销售额4915万元,利润166万元。2005年底,办事处完成工业总产值2627.14万元,工业增加值1059万元,利税值147万元,销售产值2594.72万元;商饮销售额10078万元,利润润2016万元;实现税收703万元。

民政工作由过去的扶危济困转向面向全体居民群众。2001年,呼和浩特市煤气化总公司投资20万元兴建海西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活动中心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心。2002年,办事处筹资3万元增添星光老年之家活动设施,配置价值2万元的残疾人健康活动器械,组建4个老年活动点。2003年,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成立。至2005年,社会化管理活动中心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心共接受企业离退体人员档案4232份,失业人员档案1092份,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为3900余名离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为1120名下岗失业人员找到工作,为管区内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25万元,为4126人搭建起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2003年,核定低保户(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居民)共341户,708人,发放低保金65.53万元。2004年,核定低保户共445户,961人,发放低保金86.05万元。2005年,核定低保户共550户,1212人发放低保金17.41万元。为低保户家庭大学生共补助2355元。2004年,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对低保家庭实施取暖补贴优惠政策,海拉尔西街办事处为167户低保家庭发放代金券,为232户发放购煤票。2005年,为523户低保家庭办理取暖补助,其中楼房居民221户、平房居民302户。2005年,有烈属1户,军属63户,社会复转军人10人。每年在“八一”建军节及重大节日期间,对驻区部队及军烈属进行慰问,办事处多次被评为“双拥模范单位”及“双拥先进单位”。

海拉尔西街办事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组织管区各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进行5次换届选举。2001年开始,由市、区两级单位下派干部参与社区换届选举,进入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导班子。管区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场所总面积达260平方米。

办事处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条例,重点管理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普及生育知识和育龄妇女的生殖保健意识,开展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宣传活动,将流动人口纳人常住人口管理。2005年,有流动人口3555人,已婚育龄妇女7056人,出生252人,死亡85人。

市容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实行长效管理,结合开展爱国卫生活动,规范保洁员管理按路段实行保洁员员定人、定岗、定责,做到垃圾日产日清。1998~2003年,管区共拆除占地4000余平方米违章临建273间,清倒垃圾175吨;清理马路市场340处;清洗城市“牛皮癬”(非法小广告、喷涂小广告)2000余处。200年,“非典型肺炎”(SARS)期间,共清运垃圾废土1800余吨,清理河槽400余米,整治小街巷10余条,对公厕、垃圾箱、污水收水口消毒杀菌140.024万平方米。2004年,对辖区楼体、墙体外立面粉刷82595平方米,沿街粉刷8100平方米,修复残墙3000平方米,清除死角垃圾130吨,并集中环卫工人、低保人员700余人(次)对海西大街、居民区小街巷进行保洁清理。2005年,预防“禽流感(H5N1)期间,共清运垃圾废士95吨,为3290只禽类注射疫苗,集中消杀面积9.87万平方米。沿街道路绿化植树175株。1986年,办事处法律服务所成立。1990年,司法所成立。1995~2000年,共调解纠纷156起,调解成功率达100%;报送信息反映情况76条。2001~2005年,共调解纠纷100起,调解成功率达100%;报送信息反映情况50余条。2004年,创建安全小区19个,安全单位36个。至2005年,海拉尔西街办事处管区建立帮教组织47个。

1995年,管区内共创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家、呼和浩特市级文明单位3家、回民区级文明单位24家、安全文明小区9个。2005年,管区内共创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明单位4家、呼和浩特市级文明单位7家、回民区级文明单位14家、安全文明小区15个。办事处举办社区“富邦杯”羽毛球比赛、社区“元和杯”乒兵球比赛、“九・九”老年人书法艺术展、“老少两代人”书画笔会、健身操、台球、棋类比赛及“昭君文化节”社区消夏文艺晚会等。

2002年9月,海拉尔西街办事处人民武装部成立。至2005年,管区共登记应征入伍适龄青年632人,确定预征对象217人。

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团委授予海拉尔西街街道党工委“创建青年文明社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4年,海拉尔西街办事处被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领导小组授予“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1985年,辖区共有大、中、小型驻区单位44家。至2005年,海拉尔西街办事处管区有驻区单位41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