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談打交替間,中美似在悄然相向而行

美國媒體這兩天開始陸續引述匿名人士的話,報道商務部長羅斯上週末前來北京磋商的情況。美媒稱,中方提議從美方大規模採購農產品和能源產品,不同媒體給出這些產品總值700億美元和250億美元的不同數字。報道同時說,中方一直強調,如果特朗普政府繼續推進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計劃,上述採購提議就將作廢。

媒體還披露,中國中興通訊公司已與美國商務部達成並簽署一份原則性協議,允許該公司恢復從美國供應商採購零部件,並規定了從中興支付罰款到整改董事會及管理層的一系列具體條件。

如果這些消息都是屬實的,意味著中美圍繞貿易糾紛的立場在逐漸接近,雙方這場曠日持久的博弈已經理出了一些線索,雙方最初主要相互威脅的態勢正在被務實的相向而行解決問題所取代。

但是新的態勢顯然仍不穩定,雙方討價還價的過程並未結束。美方還沒有正式取消5月29日新宣佈的對500億美元中國科技產品加徵關稅的計劃,貿易戰烽火隨時有重燃的風險,針對美方的多變性,中方對最壞情況的準備沒有放鬆。

中美又打又談,談了又打,但是歷經波折一步步展開的脈絡又是如此簡單:解決中美貿易糾紛的方式必須有利於雙方,促進雙贏。

中國擴大大豆、高粱等美國農產品以及能源產品進口,增加這些產品的供應源,對滿足中國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積極的,顯然不是壞事。中國並不需要保持對美高額貿易順差,用我們的勞動換取美國開動機器就能印製的鈔票。重要的是美國要有更多中國發展所需的優質產品。

很多學者指出,光是賣農產品和能源,美國增加對華出口終將面臨瓶頸。它的相關生產能力無法無限擴大,而且都賣給中國了,美國有出口依賴的不安全,中國則有進口依賴的不安全。所以美國必須出現能夠擴大對華出口的其他產業。

美國的真正優勢是高科技,偏偏美方仍在實施嚴格的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這個問題不解決,中美貿易平衡的問題就無法徹底化解。美國等於是要逼自己變成“農業國”和中東那樣的“石油生產國”,把自己往產業鏈的下游推。

由於中國是近14億人口的大國,對農產品和能源的需求“幾無上限”,這給中美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但是這條邏輯線上有一個結,也是客觀存在的。美國不主動解開它,相應的梗阻就會不時出現。

經過兩三個月的激烈摩擦,美國的談判者大概對中美貿易的實情有了更多瞭解,態度逐漸轉向現實主義。但是貿易問題上的民族主義已在美國點燃,比如處罰中興本是美方為對華開打貿易戰扣留的一箇中方“人質”,但是對中興的敵意在美國變假成真,特朗普政府解除對中興制裁尤其一波三折,不斷面臨美國國會的阻撓。

或許是面臨國內壓力,美國政府一直表面上單列中興問題,不在對外通報中把中興的事與貿易戰相聯繫。但是媒體都鐵定把中興事件被小題大做與貿易戰放在一起看,也都知道每輪磋商中國政府都為中興事情的轉機與美方進行了嚴肅艱苦的交涉。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美國“釋放中興人質”將是中美結束貿易戰、開始履行所達成協議的標誌。

特朗普無疑是在對華問題上前所未有強硬的美國總統,但當他的代表與中方商談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時,他又被罵成一個“軟弱者”。美國的這種政治遊戲,中國沒義務陪著玩。看來羅斯來華還是有成果的,保護這個成果,別讓它被國會攪黃了,這是特朗普政府的責任。中國將保持積極建設性的態度,同時做好了兩手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