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共度時艱須與民生息|《財經》社評


共度時艱須與民生息|《財經》社評

蘇琦 | 文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較長的新舊動能轉換週期,並面臨人口紅利的減少,環保等各項成本的上升,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常態化等挑戰,中國經濟將迎來一段較長的中速增長期,其間或許還會面臨一些時段的下行壓力。

月有陰晴圓缺,花開花落有時,經濟增長有高低起伏也是正常現象。以中國經濟現在的體量,長期維繫高速增長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健康的,中央也提出要以高質增長取代高速增長。

不過,毋庸諱言,經濟轉型期和調整期也是風險和困難多發期,對此需要有清醒的預判和充足的準備。此前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六穩”方針,即體現了這方面的考量,而新華社近期也發表文章提出要“共度時艱”。

既要對中速增長和下行壓力保持平常心,又要有共度時艱的準備,如何統籌這兩者的關係,拿捏其中的平衡,調和兩者間的張力,是做好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應該是與民生息。

與民生息首先意味著與市場生息,政策力度適中,少一些反覆,讓市場主體少一些進退失據,翻譯成民間的大白話就是少折騰市場。與市場生息還意味著相信來自市場的推動增長的力量,不再搞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大水漫灌。近年來官學兩界已達成若干共識:靠基建投資拉動的GDP增長對於就業並無太多助益,還會造成日後巨大的去產能與去槓桿壓力。

以地方債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地方政府投資,還佔用了大量的金融系統的資源,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成為一個根深蒂固的難題,主要根源即在於此。而很多小微企業出於資金飢渴,又不得不假道所謂“金融創新”來搶食稀缺的金融資源,從而又加劇了金融系統性風險。

與民生息,意味著與民眾生息,意味著減輕百姓生活負擔,提高百姓福利水平。減輕稅負,提高社保水平,擴大保障覆蓋面,更好提高科教文衛等公共產品,打好扶貧脫貧攻堅戰都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就當下而言,可能更重要的是為民眾創業和自謀生路提供更為友好的制度空間、社會空間和城市空間。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在該院2018年開學典禮上的致辭中指出,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只要尊重民眾追求幸福的權利,給他們生產的條件和自由,他們就能創造奇蹟。這段發言引發了很多共鳴,表明確實說出了人們的心聲。

與民生息意味著與民企生息。民企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力軍和生力軍,在解決就業、提供稅收、穩定時局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是無論如何不能低估的。不能善待民企,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對改革開放40年曆史的否定,對黨的大政方針的嚴重偏離。

最近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率先出臺了減輕民企稅費負擔等一攬子舉措,力爭給民企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和企業共度時艱,避免涸澤而漁,本來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越性的體現。在歷史上,國家也曾通過免除國企紅利上繳等“放水養魚”的方式來扶持國企渡過難關。本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精神,理應對民企也多采取一些“放水養魚”的舉措。

除了減輕稅費負擔放水養魚之外,更重要的是給予民企應有的創新空間。一段時間以來針對金融和互聯網行業出現的一些亂象,有人更多將板子打到民營資本的頭上,甚至視其為亂源。

其實,亂象並非創新之過,更非民企之過,更多是制度扭曲和監管之過。制度扭曲說來話長,茲不贅述。監管之過則主要體現為懶政、怠政和矯枉過正,主要表現為平時疏於監管,加之監管意識和監管手段滯後,結果導致市場亂象叢生,然後又矯枉過正,採取一刀切式的運動式整改,結果既無法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又扼殺了市場生機。

學者周其仁最近指出,真正好的監管,應該能把合理不合法的納入體制內,而把合法不合理的擯棄出體制外。如何與民企生息,與市場生息,採取寬嚴相濟符合市場規律更有利於促進創新的監管,是擺在相關部門面前的一個巨大挑戰,也是確保與民生息共度時艱的關鍵所在。

最後,與民生息還意味著以系統和生態競爭的思維應對來自外部的挑戰,而不可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更不能採取集中力量搞對抗的策略。貿易摩擦說到底是制度競爭、系統競爭和社會生態競爭,考驗的是一個社會的彈性、韌性、凝聚力和創新力。一個能夠與民生息的體制,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勝出。

(本文首刊於2018年9月17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