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應對缺電,不能「拉閘了之」

每到夏季,缺電好似如約而至。

產能都過剩了,怎麼還會缺電?

社评:应对缺电,不能“拉闸了之”

經歷了十多年前“供電缺口高達3000萬千瓦”的“大場面”,並在此後十多年親歷過十餘次夏季缺電的人們,對缺電、拉閘限電或許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但在電力產能過剩成為“新常態”的今天,缺電的再次發生甚至愈演愈烈,就讓人有點不解了——發電裝機已經17.8億千瓦,面對10億千瓦左右的用電負荷,怎麼還會出現缺電?年年缺電,為何始終解決不了?是存在不可抗力因素,還是缺乏攻堅克難的壓力倒逼?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換擋,年用電量增速降至個位數。反觀供給方面,裝機容量則仍是按照“一年一億千瓦”的節奏高歌猛進。裝機不足已是歷史,化解電力過剩產能成為行業必須優先解決的問題

然而,就在這種“供大於求”的局面下,缺電卻仍然存在,更確切地說,缺電從未離開過——每到夏季,缺電好似如約而至。相比於去年冬天採暖季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的“氣荒”,此次的“電荒”則是“遍地開花”,京津冀魯、華東、華中地區在用電高峰期,都將經受供不應求的考驗。

雖然相對於10億千瓦的總負荷,1000萬千瓦的供應缺口是個“小不點”,但足以反映出電力行業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應對缺口,政府部門和電網公司制定的“有序用電方案”就是解決問題的“萬金油”——這種強力的行政命令,簡單、直接、有效,供電公司執行起來輕車熟路、經驗豐富。但從電力用戶角度講,這個方案更像是一個“停電方案”,不可避免會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產生影響,並導致經濟損失,“有序用電”成為了“有序停電”的代名詞。

除了拉閘限電這種行政命令式的非常規措施,或許可以更多采用市場化的解決辦法。相比於新增成百上千億元的電源、電網投資來滿足每年僅幾十個小時的用電高峰需求,這些市場化的方案更為“划算”。例如,“電力需求響應機制”,即通過給予補貼等市場化手段,引導用戶避開用電高峰,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另外,目前能源領域關於“能源互聯網”的呼聲很高,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多能互補

,而這也是解決電力供應缺口的方法之一。例如,電動汽車在電網需要電力時,可以向電網釋放電力,利用自身負荷幫助平衡峰谷差,並獲得相應補償、收益。

妙法眾多,但這些市場化手段依賴的相應電價和補償機制尚未建立起來,而這顯然應成為我們今後的重點發力方向。應對缺口,簡單粗暴地“拉閘限電”固然立竿見影,但終非長久之計;電力體制改革正當時,順勢挖掘市場潛力才是上策。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