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八)张伯端与悟真篇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八)张伯端与悟真篇

在紫阳修炼期间,张伯端于熙宁八年(1075)写成了内丹学的重要代表作《悟真篇》。所谓内丹,是是相对于外丹(即冶炼矿物为药)而言的。隋唐时,道教外丹方术盛行。出现了不少炼丹家和丹书。但因上层统治者服丹致死者较多,服食者与炼丹道士皆吸取教训,转转向于着重内丹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传说中的吕洞仙和刘海蟾。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八)张伯端与悟真篇

在他们之前,早已有炼气的理论,如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南朝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唐代孙思邈的《存神炼气铭》,都论述了炼气的方法。而张伯端的《悟真篇》从理论上总结了前人内丹炼养的成就,将其发展为南宋后的金丹派或称紫阳派。由于他的内丹学说与全真道的主张相同,所以后世把他归入全真道,以邱处机为北宗,而尊称他为南亲始祖。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八)张伯端与悟真篇

除《悟真篇》外,张伯端还著有《玉清金笥背华秘文金宝内炼丹决》、《长生要义》和《金丹四百字》等阐述内丹学的文章。在这些著作中,他力主内丹炼养,视外丹黄白为旁门邪术,主张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他还吸收老子的哲学思想来说明内丹的修炼方术,并加以涤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并顺应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思想潮流,以修炼性命之说,融贯道禅。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八)张伯端与悟真篇

《悟真篇》还从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观出出发,以人的自身比作修炼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元神作为运用的火候,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一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结成内丹。内丹以去疾健身为初效,延年永寿为中效,“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具体修炼为收心敛性、养气守神、无欲无念三个过程。

安康历史上的道教文化影响 (八)张伯端与悟真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