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阵地上充斥着靡靡之音,怎能不让人担心?

有某位演员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希望能允许他们拍摄更多的电影作品。我不知道此话从何说起。现在的电影,什么没拍过?什么不能拍?电影我看得很少,都是从媒体报道所知道的一点点信息。更多的似乎是电视剧。电视剧的数量确实很多,说是铺天盖地也不过分。可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表现男男女女,风花雪月,香风粉雾,给人以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局面。

文艺阵地上充斥着靡靡之音,怎能不让人担心?

这是什么情况?这是要亡国的前兆。一个民族,其文艺作品,如果让这样的东西占据着半壁江山,甚至更大的一块地盘,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会变成什么样子?南宋时,金人已经占领了北半个中国,而南宋朝廷依然歌舞升平。难怪北宋亡于金后,南宋又亡于蒙古。

虽然今天的中国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国家整体上是蒸蒸日上的,人民整体上是勤奋努力的,我们的民族在整体上也是奋发图强的。但是,在我们的文艺阵地上,却充斥着如此让人沮丧的靡靡之音,怎么不让人担心?

我们国家正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我们的人民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医学攻关、教育的提升与扩展等领域都在付出艰辛的劳动,正在创造伟大的业绩。但这些成就,这些创造了伟大成就的人民,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上却很少看到。这正常吗?我们的军队正在进行伟大的变革,我们军队的力量,我们军人的风貌,我们军人的奉献与牺牲,天天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却很少反映这些伟大的英雄。他们是眼瞎了吗?还是故意闭着眼睛装看不见?这么大的创作领域,这么多感人的题材,似乎在那些文艺创作者眼里不值一文。这正常吗?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这样的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中航工业沈飞公司的罗阳因公殉职后,中央号召要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来歌颂这样的英雄。我们的文艺界有哪一位动起来了吗?没有。现在有一部音乐剧,还是北航师生自己创作的,而且在中航工业的一些厂所巡回演出。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专业文艺工作者,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演出。作品本身可能并不很成熟,但每演出一场,都让现场观众深深感动,博得热烈的掌声。可是在现实中,这样歌颂英雄的作品难道不是太少太少了吗?那些整天惦记着票房收入与收视率的娱乐圈里的人们,你们会有惭愧的表现吗?

文艺阵地上充斥着靡靡之音,怎能不让人担心?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气概,主要是通过反映这个民族英雄人物的文艺作品而表现出来的。一些外国友人,喜欢学汉语,还喜欢唱汉语歌曲。可是当我听到他们唱出来的都一些所谓庸俗无聊的流行歌曲,我一点也没有被感动的心理。这些歌曲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吗?这些歌曲能让外国友人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吗?我不觉得会有这样的可能。如果我们不能让外国友人真正地认识与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那么我们的文化能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吗?其他国家和民族会看到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风貌吗?

新一代的英雄人物在我们的时代也是辈出的。我们不是没有英雄,我们不是缺乏英雄,可是我们的文艺界人士,包括那么多作家,有多少人是把创作的精力放在我们自己的英雄身上。我们的民族本身不缺少英雄情结,但是我们的文艺创作队伍对此却很少兴趣。这样的状态正常吗?合理吗?俄罗斯无名英雄纪念碑上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靠什么永世长存?难道不是靠我们对英雄事迹的传承、传唱来代代相传吗?不信,现在随便提拉一个中学生,问他谁是王杰,他多半会回答那是一个台湾的歌手。而那位为了掩护参训民兵英勇扑向爆炸物的英雄王杰,我们的青少年有多少人听说过?别说年轻人了,就是四十多岁的高校教师,据我了解,也是很有些人不知道的。为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如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也跟当年的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那样,仍然继续在创作那歌颂英雄的歌曲、电影和文学作品,我们的青年一代怎么会不知道我们共和国自己的伟大英雄。我们的民族,我们的青少年怎么可能不会为这些英雄的伟大功绩而感动。我们的孩子们怎么可能还为那些明星的那一堆破事而津津乐道?

希望那些创作更多电影作品或者其他文艺、文学作品的文艺人们,把你们的心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与普通劳动者的身上吧,那些无病呻吟的东西,还是离得越远越好。

前些年,中央提倡新闻单位走、转、改,就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当时新闻单位还是跟着做了。现在是不是还继续跟着做,就不是太清楚了。但我们的文艺工作单位,似乎没有被这样的点拨所触动。他们原来该干什么,现在还是在干什么;他们原来想怎么干,现在还是想怎么干。基层、民众是入不了他们的法眼的。而那奢靡的作风,更是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了。而一心向钱的心志,几乎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这样的文化、这样的作品,还有药可救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