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沒搞清楚的“虛擬經濟”,幫日本打敗清朝幫美國贏得獨立

宗慶後沒搞清楚的“虛擬經濟”,幫日本打敗清朝幫美國贏得獨立

宗慶後與董明珠對撕馬雲,成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的較量。

對於宗慶後和董明珠等人,製造業寒冬是因為馬雲等人為代表的電商搶去了資源。宗慶後認為馬雲的新零售、新制造等等都是胡說八道,而且,電商模式打亂了把實體經濟的價格體系打亂了,“虛擬經濟做過頭了”。

董明珠更是說,“90後不願意去實體經濟裡工作……這一代人對整個國家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有隱患的,不僅僅是網店模式給實體經濟帶來衝擊,它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衝擊。”

在宗慶後和董明珠的眼中,製造業的大敵是電商,從他們撕馬雲的上下文來看,他們和馬雲為代表的電商的恩怨,也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恩怨。

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宗慶後沒搞清楚的“虛擬經濟”,幫日本打敗清朝幫美國贏得獨立

沒錯,我們現在很擔憂經濟的脫實向虛,但脫實向虛這件事從去年聊到今年年初,卻聊偏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偏。

在宗慶後和董明珠看來,似乎只要沒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這基本上就是虛擬經濟。所以電商是虛擬經濟,開網店是虛擬經濟。而電商打破價格體系,讓他們招不到人,電商是他們的大敵,所以虛擬經濟就是他們的大敵。

當然,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大敵,這個看法會很有市場。基於目前的情況,我也會部分同意這一點,但虛擬經濟並不是電商,甚至任何形式的網絡經濟,這是對虛擬經濟很大的誤解。

在經濟學裡,虛擬經濟定義也多種多樣,但絕不是指網絡經濟,或者電商。在馬克思看來,虛擬經濟就是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用股票代表所有權就是虛擬經濟。這麼看來,自打人類發明紙幣以來,我們就有虛擬經濟,因為我們用紙上的數字衡量財富。

宗慶後沒搞清楚的“虛擬經濟”,幫日本打敗清朝幫美國贏得獨立

所以,現代經濟裡,虛擬經濟就是指金融業,包括貨幣,股票,債券,甚至房地產等等。經濟學家成思危用更為直觀的行為概括:虛擬經濟就是“錢生錢”的經濟。

從事“錢生錢”活動的,可以為個人、企業,甚至國家集資,用來解決現在還沒有足夠財力完成的事情,比如個人貸款買房。

在歷史上,有兩個國家正是通過虛擬經濟,或者錢生錢的方法,幹了兩件大事。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作為英國殖民地的美國想要獨立,但財力和英國完全沒法比。沒有錢,就沒有武器,也就別想打贏英國了。但是美國通過發債的方式來融資,使得自己起碼有能力和英國耗下去。也正是美國要融資打戰,才有了負責債券發售和支付利息的“大陸借款辦公室”,也才有了現代證券市場的雛形。

不過,到後期,人們對美國已經沒有信心,不願意買債券了。美國人跑去向法國國王借了250萬法國金幣。錢還沒到手,美國第一任財長就已經把對這筆錢的使用權做了抵押貸款(夠虛擬吧?),才及時給美國軍隊供血,最後打贏了英國,得以獨立。

宗慶後沒搞清楚的“虛擬經濟”,幫日本打敗清朝幫美國贏得獨立

同樣,在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也是通過銀行和國債籌集了比清朝多十倍的經費。然而,這種方法是超越了前現代的清朝人想象的,清廷只通過賣官鬻爵等靜態的思維來籌資。最終,是更有錢的日本打敗了清朝,還敲詐了窮清朝一筆。

這會不會讓你想到滴滴和UBER的燒錢大戰呢?這就是虛擬經濟,你可以用紙幣或者銀票買武器,也可以把資產分割成一份份虛擬的債權或者股權憑證,以一定的估價轉手給別人,拿到資金做現在做不到的事情。

當然這是很粗淺的理解,但是這裡想說的是,沒有虛擬的金融業,美國當時無法獨立,日本不一定能贏甲午戰爭,歷史的進程會慢得多。沒有虛擬經濟,很多公司無法融資解決當前問題,也就是無法做他們的實業。

(敲黑板)所以,虛擬經濟不是網絡經濟,也非得要與實體經濟為敵。

宗慶後沒搞清楚的“虛擬經濟”,幫日本打敗清朝幫美國贏得獨立

當然,這些“錢生錢”的遊戲,也很容易出現問題。而問題往往出現在“估價”中。估價不僅對事物現在價值的估計,還包括了其未來價值,所以才有很多人願意給滴滴燒那麼多錢,因為他們認為未來能得到更大的回報。但是,當投資過熱的時候,估價就會很誇張,完全脫離了應有的價值。

而社會關注脫實向虛,就是擔心資產價格被估計得太高,而且漲幅也很快。這樣,更多的資金髮現有利可圖,就會參與到金融市場的投機套利當中,虛擬的股票,溢出實際價值的房價越炒越高,越高越有利可圖。利潤微薄,卻關係到我們許多需求的實體經濟則無人問津。

這才是問題所在。的確是有虛擬經濟抽乾實體經濟的危險,可這跟電商,跟互聯網經濟,真不是一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