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內蒙古的生態工程

到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啟動,內蒙古自治區工程區總面積達6.1億畝,佔全區總面積的34.5%,其中林業用地面積3.4億畝。

20年,超過1/3的內蒙古被天保工程覆蓋。

天保一期工程,內蒙古工程區森林面積增加4616萬畝,約佔全國天保工程區森林面積增加量的30%;森林蓄積增加1.75億立方米,約佔全國天保工程區森林蓄積增加量的24%;森林覆蓋率提高7.56個百分點。天保二期工程至中期評估,內蒙古工程區森林面積增加2090.05萬畝,森林蓄積增加8998.16萬立方米,自治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20年,內蒙古的天保成績單足夠亮眼。

1998年,內蒙古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試點。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啟動,內蒙古成為全國唯一進入“長江上游和黃河上中游”“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全國天保工程兩大實施範圍的省份,劃分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工程區、嶺南8個次生林林業局工程區和黃河上中游工程區。2011年,天保二期工程啟動,內蒙古工程實施單位繼續增加,共涉及9個盟(市)75個旗(縣)級實施單位。自治區天保一期工程中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08.9億元,約佔國家天保一期工程總投入的10%。二期工程截至2017年,累計完成投資377.86億元。

20年間,內蒙古天保工程區森林資源實現由過度消耗轉向恢復性增長再轉向森林質量提升,生態狀況由持續惡化轉向逐步改善再轉向明顯增強,經濟社會由舉步維艱轉向全面發展再轉向和諧發展。

從調減木材產量到全面停伐,內蒙古天保工程區木材產量由1997年的451.2萬立方米逐步調減為零。在黃河上中游工程區持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的基礎上,自治區政府於2012年停止了嶺南八局中的興安盟五岔溝、白狼林業局和森工集團所屬的阿爾山林業局木材採伐,由自治區財政給予木材禁伐補助。按照國家部署,自治區重點國有林區從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工程區生態實現了系統恢復。2016年內蒙古第五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狀況公報顯示,與2009年相比,黃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區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480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210萬畝。天保工程區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改善,野生動植物的數量和種類明顯增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增強。

同樣得到改善的還有林區民生。天保工程實施前,林區群體性上訪事件頻繁發生。截至2015年,黃河上中游和嶺南八局及三旗市工程區國有林業職工平均工資4.72萬元,比2010年增長了97.4%,森工集團林業職工平均工資4.03萬元,比2010年增長了123.8%。林區職工社會保障由工程實施初期的養老保險“一險”發展到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五險”,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和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等項目順利實施,林區職工的住房、飲水、取暖、交通等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工程實施還帶動了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破。2007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剝離內蒙古森工集團社會職能改革的重大決策,自治區財政每年投入十幾億資金,集團承擔的文教、衛生、廣電等系統138個機構和13088名職工、9635名退休人員移交屬地政府管理,200家輔助企業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

進入天保二期工程,全國國有林區改革啟動實施,自治區編制並印發了《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改革總體方案》,將與木材生產相關的13046名職工轉崗安置到森林管護、撫育、防火等崗位,將計生、社保、住房公積金管理等企業辦社會職能全部剝離並完成交接,“三供一業”及街道環衛等全部移交屬地政府,森工集團所屬78家企業進行分類劃轉處置。2017年2月20日,全國首個重點國有林管理機構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正式成立。

立足推動林區經濟轉型,自治區各地各有關部門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替代產業和接續產業。在黃河上中游天保工程區,加快林沙產業發展,灌木原料林、經濟林、飼料林、藥用林的開發利用初具規模,以蓯蓉、鎖陽、甘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和沙漠觀光為主的旅遊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在森工集團和嶺南八局天保工程區,大力培育森林食品、生態旅遊、藥材培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產業。天保二期工程中期評估結果顯示,黃河上中游和嶺南八局及三旗市工程區,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9∶51∶40調整到4∶68∶28,非林非木產業產值佔GDP比例由2010年的33.4%調整到33.65%。

保住森林資源、保住林區安穩、保住產業發展,天保工程這個林業生態建設的“天”字號工程為內蒙古開啟了新的發展模式,效益已經顯現,未來無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