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吹響保障春耕“集結號”

“為保證訂單送貨到家,我們2019年底備足了貨,化肥大約2000噸,種子初步定20萬袋,計劃過兩天給農民配送到家。”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利農種業負責人於全振說,化肥和種子可供應50萬至60萬畝地。為保障農業生產資料流通,連日來,科右中旗加大調運保障力度,執行“綠色通道”制度,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各類農資運輸通暢,實現農資進得來。同時,嚴把市場準入關和生產、流通、使用3個關口,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違法行為,保護農民“錢袋子”。

走進位於巴彥淖爾市的內蒙古富康管業公司,只見門口配備了防護口罩、消毒液、紅外測溫儀等疫情防控用品,兩位工作人員逐一登記進出人員信息。總經理康效益說:“我們公司已辦好開工手續,在附近村莊招聘了16名工人,2月16日就開工了,到4月底,可生產地膜5000噸,接近常年生產水平,可滿足農民用膜。”

受春節前聚乙烯材料價格下跌影響,巴彥淖爾市大多數地膜生產企業未生產,地膜庫存量較往年減少80%左右。加之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地膜市場供應造成較大影響。對此,該市農牧局通過微信、電話、互聯網等摸清全市地膜儲存和企業生產情況,主動走出辦公室,積極深入第一線,幫助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目前,12家地膜生產企業開工生產,復工率100%,日生產地膜上百噸。

據瞭解,巴彥淖爾市農作物覆膜期近兩個月,現設施農業已開始覆膜,玉米、向日葵水膜覆蓋從4月中旬開始,露地葫蘆、番茄、脫水菜等蔬菜5月份覆膜。全市需地膜2.9萬噸。到5月底,市內12家地膜生產企業可生產地膜1.5萬噸;8家地膜經銷商再從山東、甘肅、河北等地組織調運1.5萬噸地膜,完全可以滿足春耕生產。

從3月初起,巴彥淖爾市小麥已經開耬播種,全區春耕春播工作正在自西向東有序展開,雖然內蒙古的春播期近100天左右,再有1個月左右才真正進入春播大忙季節,但目前正是春耕整地、農田建設、農資儲備、技術培訓的關鍵時期。對此,全區各地倒排各項工作,細化備春耕生產、重大病蟲害防控等每一項措施,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動,護穩農業這一基本盤。

今年內蒙古繼續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耕地輪作補貼,新增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補貼、保護性耕作補貼、鹽鹼地改良試點等重點項目補貼,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內蒙古農牧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內蒙古結構調整要把優化糧食品種結構作為結構調整的優先方向,堅持良田種糧。穩定玉米種植面積,提升東部和沿黃兩個優勢產業帶產能;深入推進大豆振興計劃,穩步增加東部優勢主產區面積,積極引導中西部地區通過間套種新技術擴大種植面積;穩定擴大河套灌區小麥、東部區水稻種植面積;努力恢復馬鈴薯種植面積,保證優勢高產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

據內蒙古農牧廳統計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截至3月15日,全區化肥存儲量116.8萬噸、地膜和棚膜5萬噸、農藥4514.4噸、玉米種子8.7萬噸,分別佔總需求的74%、58.4%、81.9%、78.9%;同比分別低3個、21個、6個、8個百分點。目前化肥、農膜、農藥、玉米種子存儲量較去年分別少11萬噸、2.2萬噸、76.3噸、470噸,其他作物種子存儲與去年基本持平。

此外,內蒙古農牧廳開通“廳長、處長直通車”和24小時服務協調熱線電話,已協調解決400多件(次)來電問題,幫助16家企業協調貸款18.9億元。組織農民進行線上採購、集中採購、點對點採購,鼓勵農資企業和經銷商提供整村、整社統一集中送貨上門服務,解決農資運輸“最後一公里”受阻問題,確保農資能進村入戶到田。通過宣傳、倡議,提高農資生產經營者自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不製假售假、不哄抬物價、不違法銷售轉基因種子。充分發揮協會、企業、經營者、農戶的社會監督力量,建立倒查追溯制度,特殊時期依法從嚴、從快、從重處罰違法行為,確保農民用上安全放心農資。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微信、農技推廣APP、“12316”平臺等手段,組織專家開展在線培訓、在線指導、在線答疑。農牧廳已經組織全產業鏈分析師團隊專家圍繞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等8種主要作物製作了視頻微課,在農牧廳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開展抗疫情保春播種植業技術在線講座。(趙俊傑 馬曉剛 李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