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区 杨柳一家人(走过40年)

隆阳区 杨柳一家人(走过40年)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波澜壮阔、激情澎湃、日新月异的40年;是中国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的40年;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的40年。40年间,每位平凡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紧紧相连,作为时代的亲历者和改变者,他们经历了什么?又见证了什么?从本周起,保山日报·周末版将开设“走过40年”专栏,用平凡人的故事,为您展开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的画卷。

隆阳区 杨柳一家人(走过40年)

昔日三眼井

隆阳区 杨柳一家人(走过40年)

今日三眼井

“我经历过吃都吃不饱的日子,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想想我们一家子能过上小康生活,主要还是要感谢党和政府几十年来对我们山里人实施的扶贫惠农政策。”钱学友感慨万千。

作为隆阳区杨柳乡茶花村委会的两届村主任、老党员和致富带头人,钱学友,这个未读完小学的山区农民带着一家老小拼尽全力与贫困决战,从曾经的吃不饱穿不暖到今日的衣食无忧,从曾经屋外下大雨屋里细水淌的茅草房到今日的小洋楼,他们是这个“穷山坳”40年间巨大变迁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也是隆阳区西山三乡近10万少数民族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中最为鲜活的生动印证。

钱学友说:“我们就是这个伟大新时代活生生的见证人。”

"柿子要经过风霜哟,才会香甜呢嘛"

隆阳区 杨柳一家人(走过40年)

昔日茅草房

隆阳区 杨柳一家人(走过40年)

今日新农民

深藏于怒山深处的三眼井村,隶属于隆阳区杨柳乡茶花行政村,因村里有三口水质特别清凉甘甜的水井而得名,全村皆为白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建村史。现今沿着沙瓦线从保山城区出发,只需一个小时就可到达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4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到保山至少要走六、七个小时。”钱学友回忆。

1978年春,25岁的钱学友结婚。妻子茶玉珍是邻村阿亨寨的。“这是一桩被耽搁了三年的婚事,就是因为穷。”钱学友说。

当时三眼井村还是杨柳公社茶花生产大队的一个生产队,虽说人均有五亩以上土地,但因大集体制度,全村140多户600多人的吃用全要靠生产队分配。由于地处海拔2400多米的冷凉山区,广种薄收,仅有苦荞,包谷和洋芋,一年苦到头粮食都不够吃。再加上分红低,一个壮劳力每天只能挣到几毛钱。即使像钱学友家这样大都为精壮劳力的家庭也逃不过让人羞愧的饥饿,哪还有能力娶媳妇呢!

身强力壮的钱学友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薅秧除草挑粪割麦撬板田样样厉害,然而,温良忠厚的钱学友还是与生产队“闹翻了”,其原因还是贫困。

妻子茶玉珍因在生产队的一次劳动中不慎受伤,导致右腿残疾。身带残疾又怀有身孕的茶玉珍参加生产队劳动,但一天苦下来却只记了两个工分,这样的工分让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多年的委屈终于爆发,钱学友决定要和这个越干越穷的“大锅饭”决裂!

决裂后他该何去何从呢?

此时,正是一个春天即将来临之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1979年深圳经济特区设立。

这一年,钱学友的大儿子钱相忠出生。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让钱学友更感身上担子的沉重。

为了挣钱养家活口,钱学友开始去深山里为糖厂砍柴卖苦力,那时砍一排柴2.5元。虽然又苦又累,但比起在生产队干活,心情好多了。一个人苦闷寂寞时,钱学友就会面对群山吼上几句白族山歌来激励自己的斗志:蜡烛要经过燃烧哟,才会发光呢嘛/橄榄要经过压榨哟,才会出油呢嘛/美酒要经过酝酿哟,才会芬芳呢嘛/柿子要经过风霜哟,才会香甜呢嘛……

他相信,山里人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没有共产党的恩泽,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隆阳区 杨柳一家人(走过40年)

钱学友一家

隆阳区 杨柳一家人(走过40年)

三眼井新面貌

是的,好日子真的来了。

1982年的春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保山农村大张旗鼓的展开。

钱学友家里终于重新分到了土地、牛马和山林。“一切都像注入了新的生命,开始有了真正活着的感觉。”钱学友回忆说。

他记得,那年他牵着骡子带着茶玉珍和三岁的儿子翻山越岭来到保山城。花花绿绿的城镇把首次进城的茶玉珍吓了一跳,而此时的钱学友正从心里升腾起了对勤劳改变生活的强烈渴望,“街上可以做生意,有奔头了!”

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崭新开始。从深圳经济特区吹来的海风,挟带着邓丽君柔美的《甜蜜蜜》让地处西南边陲,信息闭塞的保山城从睡梦中慢慢醒来。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昔日满大街一律的灰蓝色人流中开始有了鲜艳的色彩,偶尔在街头还会看到几个黄头发蓝眼珠白皮肤的外国人。小城街道上开始出现了早点铺和服装摊,街巷上还有了摩托车飞驰而过的身影。

“第一次看到那张红颜色的摩托车呼啸着从我身边而过,简直像做梦一样。羡慕得不得了。心想什么时候也可以拥有一辆这样的摩托车呀。”对当年那个画面钱学友至今记忆深刻。

后来他打听得知,那辆摩托车叫幸福牌250,全保山当时只购进了两辆,每辆价格2140元。钱学友记住了这个数字,他要为这个梦想奋斗!

为了能早日实现梦想,在附近打了几年零工后,钱学友赴腾冲猴桥帮当地老板伐木。历尽十年艰辛,他从一个牵着两头骡子在深山劳作的伐木工变身为经营木材生意的小老板,不仅积累起了自己的第一笔财富,还实现了自我的蜕变。

1997年,钱学友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骑着那辆红色的幸福牌摩托车回到三眼井村。接下来,他花6000多元给儿子钱相忠买了一辆拖拉机,作为送给他的结婚“大红包”。儿媳妇黄留是腾冲固东一个木材老板的女儿。这场婚事成为当时轰动杨柳乡的一大美谈。在三眼井还全是茅草房的年份,能娶上外地媳妇,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钱学友家做到了!

那份结婚“大红包”寄托着钱学友对儿子的期盼。他明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向前推进,国家对贫困山乡的扶持将会更深远,他要让儿子一家在这场大变革中成长壮大。

钱学友的判断完全正确。从这辆拖拉机起步,钱相忠从帮人拉材料跑运输开始,到今日承包多个建设项目带领村里青壮年共同致富,实现了当初钱学友回村的愿望“一个人富不叫富,大家共同致富才叫富。”如今,钱相忠为了让在城里读书的小儿子安心学习,专门在保山城买了房子。他说,要让下一代走得更远。

20多年间,隆阳区针对三眼井村所在的整个西山三乡的大面积贫困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扶贫攻坚战。特别是2004年以来,隆阳区实施的“3+2”扶贫开发战略,历经10余年的不懈奋斗,已取得显著成效。

2005年,茶花行政村完成了“草改瓦”,全村5个自然村478户2228人全部告别茅草屋,住进了新瓦房。

10多年过去了。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步步落实,好消息一个又一个的从大山深处传来。西山三乡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山绿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在杨柳,从2007年首批实施的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到2013年开始的精准扶贫再到今年的乡村振兴规划,一次又一次向贫困发起了猛攻。目标是到2020年末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全面解决全乡脱贫问题,实现“山青、水秀、路畅、村美、民富、基强、人和”的总体目标。

采访当晚,钱学友为大家唱起他今年新编的山歌:没有经过流泪的双目,永远看不到人间疾苦/没有经过流汗的耕作,永远不懂收获的欢乐/没有夏日炎阳的烤灼,永远不知树荫的清凉/没有共产党的恩泽,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