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的無性繁殖種植方法

天麻的無性繁殖是以天麻的營養器官(白頭麻和米麻)做種,在栽培過程中,只需增多塊莖數量和重量就能達到生產目的,故也稱營養繁殖法。

天麻的無性繁殖種植方法

(一)樹兜栽培法

本法為昭通天麻產區最早最原始的栽培方法。1959年10月,雲南昭通專員公署商業局編印的《昭通專區中藥材生產手冊》記載:野外採挖得到的箭麻、白頭麻、米麻、以及滅箭法得到的麻種,均可“選在樹下腐爛疙瘩邊及樹林中有蕨草之地”進行栽培。

1. 選種

根據天麻生於海拔1000~3000m的陰冷山林及山谷中較疏鬆的 沙土裡,及腐爛植物的根邊土中,50年代一般都選在樹下腐爛疙瘩邊及竹林中有蕨草之地,需土質潮溼,含水量大(但不能遭水)越腐爛的疙瘩越好,地勢高,氣候冷,樹林多,太陽很少照射著之地,也可載於原麻跟腳邊,微酸性土中性土均可。

2. 選地

根據天麻的生長繁殖及各地農民的實際經驗,一種是箭麻、白頭麻、米麻均可栽種,另一種是人工繁殖法,將已出土的箭麻,苗不超過15cm時把苗摘斷,到半個月左右時間,從土裡箭麻的身上就會長出數個、數十個白頭麻和米麻。在採挖籽種時藥注意,不要將白頭麻、米麻撞破,需要連帶一點當地的泥土將天麻蓋好,除原母麻外儘可能不要用手摸,不要拿到屋裡來過夜,不要放在火邊,不要給太陽曬,不要裝在口袋內,最好當天採下當天載下。因為種子很嫩,受不起高熱刺激,否則白頭麻就會變成烏黑色,載不活,活了也長不大。

3. 移種

選好籽種和地勢就進行移種,挖塘深15~30cm,每窩4至10個不等,每個相隔2~3cm,需橫放,尖端稍偏上3°~10°。

(4)採收:每年初春,在天麻未抽薹開花,莖芽較短,塊莖肥大時採挖。

(二)固定菌床栽培法

固定菌床栽培法是在栽種前1~2月用土法培養好菌材,就地栽培天麻的一種方法。栽培天麻時,先將蓋在菌材上的土扒開,輕輕的把上層菌材(已接上蜜環菌的木棒)拿開,用手把下層菌材之間的土取出一半,把天麻種均勻擺放在菌材兩邊。一般白頭麻的株距為4~5cm,為利用蜜環菌在兩頭的生長優勢,因此在菌材的兩頭應各擺放一個天麻種。載完第一層後,用土填滿空隙,再蓋上5cm厚的覆土,然後把原來撤下來得菌材復回原位,菌材之間的空隙用土天上一半,再用同樣的方法栽培第二層天麻,最後把扒下來得覆土復回原位,一般厚度在10~15cm為宜。

(三)活動菌材栽培法

先將畦底整平後,鋪撒河沙5~10cm厚,每隔5cm順擺一根菌材(接好蜜環菌的木棒)。菌材擺放完後,用土填充於菌材之間,達到一半後,再將天麻種靠近菌材兩邊和兩頭擺放。白頭麻的株距為4~5cm,米麻撒播即可。然後填充培養料至菌材高出5cm,然後用同樣的方法栽培第二層即可。

活動菌材栽培法,是栽培天麻的基本方法,其他方法都是以此為基礎。此法接菌率高,產量也較穩定,目前仍在廣泛使用。但這種方法有它的不足:一則因培菌時間較長,木材已開始變朽,中後期營養供應轉差;二則集中培養的菌材,很有可能杯汙染;三則菌材移動較大,會損傷一些菌索,天麻栽培後,需要一定的時間恢復,故不如固定菌床栽培方法產量高。

(四)三下窩伴栽法

天麻三下窩伴栽法,就是將天麻種、蜜環菌(三級固體栽培種)、段材(沒有接上蜜環菌的鮮木棒)一起伴栽。

這種三下窩伴栽法既省時,又節省了培養蜜環菌的費用,並可獲得較理想的天麻產量。栽培時,首先在室內或拱棚內用磚砌成寬2m,高40cm,長隨室內或拱棚內的長度而定的天麻栽培池;然後再池內地面上鋪撒10cm厚的中粗粒河沙,把浸過水的殼鬥科樹落葉鋪撒一薄層並拍實,把蜜環菌三級固體菌種撕成碎塊,均勻撒與殼鬥科樹落葉上面(每層撒2.5瓶固體菌種),然後每隔5cm,順擺新鮮木棒一根,每平方米可擺10~18根(17.5kg),順木棒兩邊和兩頭擺放天麻種。白頭麻的株距4~5cm,再撒上一薄層浸過水的殼鬥科樹落葉,用同樣的方法栽培第二層,最後覆蓋河沙10~15cm厚即可。天麻無性繁殖栽培,無論採用什麼方式,都與這三種栽培方法大同小異。近年來碼農總結出:“長棒改短棒,麻種兩投放”更提高了天麻的產量。

(五)集中連續給菌法

此法市昭通近年來總結出的優質高產方法。本法集中固定菌床生產的蜜環菌和三級栽培用蜜環菌,以及通過營養劑誘發的新生蜜環菌,共同保證天麻各個時期的營養需要,故其方法稱為集中連續給菌法。

本法採用的菌材是速效和長效的混合菌材,速效菌材能為早期或中期的天麻提供營養,長效菌材能為中期或晚期的天麻提供營養;加入營養物又能促進蜜環菌的生長,故在天麻的整個生長過程都不缺乏營養,從而使栽培出的天麻外形與野生品外形近似。

天麻的無性繁殖種植方法

1. 選種

選用昭通野生或撫育的有性繁殖後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的白頭麻,即長5~7cm,直徑1.5~2cm,“漿足玉頭圓”、飽滿健壯、無損傷、無感染、無畸形、無病蟲害的白頭麻或米麻做麻種。

2. 選菌

選用昭通野生的蜜環菌做菌種。

3. 選材

選用殼鬥科植物麻櫟、青岡、板栗、樺木科植物水冬瓜,薔薇科植物野櫻桃、梨、蘋果等樹修建下的枝條為培養蜜環菌的段材。

4. 固定菌床的建立

在栽培天麻前得1~2月,開挖0.5m×0.7m或0.4m×0.6m的塘,埋入兩側砍過魚鱗口(僅砍一刀,尚有皮木連接)或正面砍過蛤蟆口(砍口相對,無皮木連接,口似蛤蟆張開的口)的長50~60cm,直徑為3~8cm的端木(各種段材混雜使用),加入昭通本地野生的優質蜜環菌,覆蓋無汙染的腐殖土。

5. 種植

當年的10~11月,挖開覆土,在蜜環菌長勢良好的固定菌床上種下15~20個白頭麻(400~500g)。莖芽向上,臍眼靠近菌材斷端或魚鱗口、蛤蟆口。

6. 放菌(當地稱植引菌)。

將人工培養的帶有蜜環菌的長約3~8cm,至今1~3cm的短菌枝,1~2節,卸扣緊對臍眼(每平方米2瓶)。

7. 植新材(當地稱放節節材)

將新砍下的長約3~6cm,直徑1~3cm的闊葉樹枝,1~2節,斜口稍對臍眼。

8. 加入營養基

將馬鈴薯或米糠、葡萄糖粉混合拌勻的營養基,少量灑在新材附近。

9. 填充小黃土

採挖未汙染雜菌的含沙小黃土,充填空隙、並平整。

10. 撒樹葉。

撒一層已切碎的新鮮的青岡或山茶樹葉。

11. 蓋土

蓋上腐殖土和回填土,厚約15cm。

12. 遮蔽

用樹枝或茅草遮蔽。

(六)天麻仿野生種植

天麻仿野生林下種植方式應因地制宜選擇野生天麻生長的林地,在林下分散做小畦種植天麻,此種植方式不允許破壞生態環境,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保證仿野生天麻品質和可持續發展的必須條件。其種植技術如下:

1. 培養優質菌材和菌種

為了獲得天麻高產,種植天麻前,必須培養好菌材或三級菌種。種植天麻所用菌材必須密佈生長旺盛的菌索;栽培天麻所用三級菌種,必須是無汙染的優質菌種。

2. 選種

白頭麻個體如手指大小,重量以10g~30g為好,無病蟲害、無損傷、無蜜環菌菌索侵染、黃白色。新鮮健壯的白頭麻做種。

3. 種麻用量

主要根據白頭麻的大小,種植密度而定,用有性繁殖一年生白頭麻(零代種)做種,因其大小不同,每平方米種麻用量為400g~600g。用無性繁殖的白頭麻做種,每平方米為500g~800g。

4. 種植時間

在天麻休眠期種植即11月上旬至第二年四月上旬。

5. 種植方法

林下塘栽,在保證不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在林間分散打塘種天麻。塘長60cm,寬40cm,深20cm,種植天麻時先將塘底整平,但不要將土打緊,保持土壤原有透氣性。再放菌材,菌材上應開好魚鱗口或蛤蟆口,菌材兩側、兩端相間距離6-10cm,用土填實樹枝段間空隙,然後天麻靠菌材魚鱗口處擺放,每塘4~10個不等,每個麻種間隔2~3cm,需橫放,尖端稍偏上3~10°種植,在種麻間放入樹枝段,蓋土15cm,最後蓋枯枝落葉保溫保溼。

天麻的無性繁殖種植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