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网上看到一句话,深有同感。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纠正一个聪明的人,他会感激你。

一个人的“笨”,往往不是笨在智商上,他通常会粗暴地排斥别人的观点,不愿改变固有认知,一旦被别人纠正,他会愤怒,会表现出异常的固执和自尊。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你毕业于清华大学,我毕业于蓝翔技校,而是认知差及对待认知的态度之间的距离。

遇到“笨人”,你若想通过纠正他的认知,赢得好感,收获友谊,那将是一件白费力气的事情,你可能只会收获“厌恶”。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朋友锐分享过一个故事。

刚入职场时,锐曾和几个同事去杭州出差。

返程前一天,几个人一起去西湖游玩。

快到西泠桥畔时,同事杰自信地说:“前面就是苏轼的妹妹苏小小之墓。”

于是,锐好心纠正:“苏小小不是苏轼的妹妹。”

杰反驳道:“你连苏轼妹妹是苏小小都不知道啊?”

锐解释道:

苏小小是钱塘第一名伎。民间传说,苏轼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女。但是,据有关学者考证,苏小妹其实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然后,杰的脸立刻就垮了下来,表情变得又冷又硬。

一路上,杰再没搭理过锐,两人的梁子就此莫名其妙地结下了。

回到公司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里,杰对锐总是冷冰冰的。

背地里,杰跟别人说,锐是个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令人生厌。

锐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其实,问题就出在他试图纠正一个“笨蛋”。

对纠正者的厌恶和愤怒,是将自己的无知迁怒于人,既是无知的升级,也是不思进取的体现。

真正可怕的,不是无知,而是对待无知的态度。

排斥纠错,就难以容纳新事物,思维和认知就会停滞不前。

当一个人厌恶被纠错时,他就关上了进步的大门。

他先于时代,抛弃了自己。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然而,纠正一个“笨蛋”,并不见得就更聪明。

正所谓“不与傻瓜论长短”,试图纠正一个傻瓜的人,大多是另一种傻瓜。

聪明的人,往往不会在傻瓜身上浪费口舌和时间。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组对话,虽然短小却颇具深意。

有人问:“大师,什么是快乐的秘诀?”

大师答:“不要和愚者争论。”

对方反驳:“我完全不认为这样能使人快乐!”

大师答:“是的,你说的对。”

聪明的人从不恋战,决不与傻瓜争对错,论输赢,因为与傻瓜争辩,不过是白白消耗自我而已。

由于认知水平有限,“笨蛋”对自己的无知并不自知,而在某个问题上有正确认知的人,若试图让笨蛋接受真理,那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20世纪初的美国财政部长威廉·麦克阿杜曾经说过:“你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的人。”

而“笨蛋”属于既无知又固执的那类人,与他争辩,你从一开始就错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纠正,并不是所有的无知都值得你花时间去纠正。

你永远不用替那些讨厌被纠正的人担心,因为日后他们要么会通过一个漫长的阶段来自我纠正,要么会一辈子这么无知下去。

所以,面对一个“笨蛋”的错误,你可以一笑而过,不争对错。

倘若他的错会影响到你,带来未知的后果,你可以换一种聪明的方式去“纠错”。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同事阿慧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人。

前段时间,她和某公司合作一个项目。

那家公司的对接人提出,让阿慧以powerpoint的形式,先把活动方案初稿发到邮箱。

对方立马回了电话,语气很不满:“我之前强调过,以powerpoint的形式发给我。”

显然,对方并不知道PPT是powerpoint的简称。

另外,很显然,对方是一个不喜欢被纠错的人。

被人无端指责,阿慧没有反驳,也没有生气。

她默默地挂了电话,把PPT的名称改成“关于某项目的powerpoint”。

过了一会儿,对方回复:“已收到。”之后的合作,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后来,说起这件事,阿慧淡淡地说:“对方看到邮件自然知道,那就是她要的powerpoint。我没必要在这件小事上跟她起争执。也许当她知道自己错了时,还会感激我的示弱。”

纠正别人是一门学问,而试图纠正一个笨蛋时,你尤其要谨慎,要懂得选择最聪明的方式,回避正面冲突,避免不快。

与一个笨蛋交流,最好的结果永远不是他改正了错误,而是“皆大欢喜”。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事实上,很多人的基因里都有“好为人师”。

确实,一针见血指出别人错误的那一瞬间,内心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因为,人们习惯用别人的错误,来自我夸大,夸大自己的博学与聪明。

有这样一个故事,令人反思。

有家客栈叫“银星”,布置得很温馨,服务优质,收费公道。

但不知为何,这家客栈总是入不敷出。

绝望之下,店老板向一位圣人求教。

圣人说:“太简单了,你改改店名。现在你叫它‘5个铃铛’,然后在门口挂上6个铃铛。”

“6个铃铛?太荒谬了,这样做能有什么好处?”店主有些想不通。

“你试试就知道了。”圣人微笑着说。

店主只好一试。

结果,路过的旅行者都会走进客栈,指出这个错误,他们都认为只有自己注意到了这个小错误,而一旦他们走进客栈,便会被客栈的设施和服务所吸引,就会决定留下来住宿。

特殊情景下,我们并不比别人知道的更多。

况且,世界上不存在无所不知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

同时,在生活中,并不都是1+1=2的常识性问题,很多现象其实是具有思辨性的,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在纠正别人这件事上,我们也要不断克制不时想冒出来的小聪明。

当我们沉浸于纠正别人,沾沾自喜时,就容易变成另一种“聪明”的笨蛋。

这类人知识架构单一,习惯生硬地评判是与非、黑与白,缺乏对知识的重构。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

能力欠缺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结论时,因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难以辨别错误行为,于是容易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这种认知偏差现象,就是著名的“达克效应”。

引用达尔文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人最大的无知,恰恰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除了一被纠正就恼羞成怒的“笨蛋”,你肯定还遇到过热衷于纠正别人的人。

他们通常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十分聪明,认为超出自己认知范围和经验的都是错的。

你跟他说:“一个朋友足不出户,通过电脑就可以月入五万。”

他说:“不可能,那都是不务正业的人编出来的谎话。”

你跟他说:“智能电视可以与人对话。”

他说:“”不可能,机器怎么会对外界有回应”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认知出现偏差的时候,程度不同而已。

聪明与笨的区别,不在于认知的多少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在于认知态度。

真正聪明的人,并非智商超群、无所不知,而是时刻牢记“天外有天”,随时准备接收新事物,随时欢迎三观被击碎。

井底之蛙不是不知道井口之外的天也是天,而是不相信井口之外还有天,更不愿意去虚心了解这一点。

我们要时刻警醒,既要避免成为一被纠正就恼怒的人,也要避免成为热衷于纠正别人的人。

不是处境不如你的人,就一定是错的。

不是你所谓的对的,就一定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