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網上看到一句話,深有同感。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糾正一個聰明的人,他會感激你。

一個人的“笨”,往往不是笨在智商上,他通常會粗暴地排斥別人的觀點,不願改變固有認知,一旦被別人糾正,他會憤怒,會表現出異常的固執和自尊。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你畢業於清華大學,我畢業於藍翔技校,而是認知差及對待認知的態度之間的距離。

遇到“笨人”,你若想通過糾正他的認知,贏得好感,收穫友誼,那將是一件白費力氣的事情,你可能只會收穫“厭惡”。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朋友銳分享過一個故事。

剛入職場時,銳曾和幾個同事去杭州出差。

返程前一天,幾個人一起去西湖遊玩。

快到西泠橋畔時,同事傑自信地說:“前面就是蘇軾的妹妹蘇小小之墓。”

於是,銳好心糾正:“蘇小小不是蘇軾的妹妹。”

傑反駁道:“你連蘇軾妹妹是蘇小小都不知道啊?”

銳解釋道:

蘇小小是錢塘第一名伎。民間傳說,蘇軾有個妹妹叫蘇小妹,是個才女。但是,據有關學者考證,蘇小妹其實並非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然後,傑的臉立刻就垮了下來,表情變得又冷又硬。

一路上,傑再沒搭理過銳,兩人的樑子就此莫名其妙地結下了。

回到公司之後,好長一段時間裡,傑對銳總是冷冰冰的。

背地裡,傑跟別人說,銳是個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令人生厭。

銳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其實,問題就出在他試圖糾正一個“笨蛋”。

對糾正者的厭惡和憤怒,是將自己的無知遷怒於人,既是無知的升級,也是不思進取的體現。

真正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對待無知的態度。

排斥糾錯,就難以容納新事物,思維和認知就會停滯不前。

當一個人厭惡被糾錯時,他就關上了進步的大門。

他先於時代,拋棄了自己。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然而,糾正一個“笨蛋”,並不見得就更聰明。

正所謂“不與傻瓜論長短”,試圖糾正一個傻瓜的人,大多是另一種傻瓜。

聰明的人,往往不會在傻瓜身上浪費口舌和時間。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組對話,雖然短小卻頗具深意。

有人問:“大師,什麼是快樂的秘訣?”

大師答:“不要和愚者爭論。”

對方反駁:“我完全不認為這樣能使人快樂!”

大師答:“是的,你說的對。”

聰明的人從不戀戰,決不與傻瓜爭對錯,論輸贏,因為與傻瓜爭辯,不過是白白消耗自我而已。

由於認知水平有限,“笨蛋”對自己的無知並不自知,而在某個問題上有正確認知的人,若試圖讓笨蛋接受真理,那也聰明不到哪裡去。

20世紀初的美國財政部長威廉·麥克阿杜曾經說過:“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無知的人。”

而“笨蛋”屬於既無知又固執的那類人,與他爭辯,你從一開始就錯了。

並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糾正,並不是所有的無知都值得你花時間去糾正。

你永遠不用替那些討厭被糾正的人擔心,因為日後他們要麼會通過一個漫長的階段來自我糾正,要麼會一輩子這麼無知下去。

所以,面對一個“笨蛋”的錯誤,你可以一笑而過,不爭對錯。

倘若他的錯會影響到你,帶來未知的後果,你可以換一種聰明的方式去“糾錯”。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同事阿慧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人。

前段時間,她和某公司合作一個項目。

那家公司的對接人提出,讓阿慧以powerpoint的形式,先把活動方案初稿發到郵箱。

對方立馬回了電話,語氣很不滿:“我之前強調過,以powerpoint的形式發給我。”

顯然,對方並不知道PPT是powerpoint的簡稱。

另外,很顯然,對方是一個不喜歡被糾錯的人。

被人無端指責,阿慧沒有反駁,也沒有生氣。

她默默地掛了電話,把PPT的名稱改成“關於某項目的powerpoint”。

過了一會兒,對方回覆:“已收到。”之後的合作,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後來,說起這件事,阿慧淡淡地說:“對方看到郵件自然知道,那就是她要的powerpoint。我沒必要在這件小事上跟她起爭執。也許當她知道自己錯了時,還會感激我的示弱。”

糾正別人是一門學問,而試圖糾正一個笨蛋時,你尤其要謹慎,要懂得選擇最聰明的方式,迴避正面衝突,避免不快。

與一個笨蛋交流,最好的結果永遠不是他改正了錯誤,而是“皆大歡喜”。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事實上,很多人的基因裡都有“好為人師”。

確實,一針見血指出別人錯誤的那一瞬間,內心的成就感會油然而生。

因為,人們習慣用別人的錯誤,來自我誇大,誇大自己的博學與聰明。

有這樣一個故事,令人反思。

有家客棧叫“銀星”,佈置得很溫馨,服務優質,收費公道。

但不知為何,這家客棧總是入不敷出。

絕望之下,店老闆向一位聖人求教。

聖人說:“太簡單了,你改改店名。現在你叫它‘5個鈴鐺’,然後在門口掛上6個鈴鐺。”

“6個鈴鐺?太荒謬了,這樣做能有什麼好處?”店主有些想不通。

“你試試就知道了。”聖人微笑著說。

店主只好一試。

結果,路過的旅行者都會走進客棧,指出這個錯誤,他們都認為只有自己注意到了這個小錯誤,而一旦他們走進客棧,便會被客棧的設施和服務所吸引,就會決定留下來住宿。

特殊情景下,我們並不比別人知道的更多。

況且,世界上不存在無所不知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區。

同時,在生活中,並不都是1+1=2的常識性問題,很多現象其實是具有思辨性的,沒有標準答案。

所以,在糾正別人這件事上,我們也要不斷剋制不時想冒出來的小聰明。

當我們沉浸於糾正別人,沾沾自喜時,就容易變成另一種“聰明”的笨蛋。

這類人知識架構單一,習慣生硬地評判是與非、黑與白,缺乏對知識的重構。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糾正一個笨蛋,他會討厭你

能力欠缺的人面對自己的錯誤結論時,因為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難以辨別錯誤行為,於是容易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優勢之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這種認知偏差現象,就是著名的“達克效應”。

引用達爾文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人最大的無知,恰恰是不知道自己無知。

除了一被糾正就惱羞成怒的“笨蛋”,你肯定還遇到過熱衷於糾正別人的人。

他們通常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十分聰明,認為超出自己認知範圍和經驗的都是錯的。

你跟他說:“一個朋友足不出戶,通過電腦就可以月入五萬。”

他說:“不可能,那都是不務正業的人編出來的謊話。”

你跟他說:“智能電視可以與人對話。”

他說:“”不可能,機器怎麼會對外界有回應”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認知出現偏差的時候,程度不同而已。

聰明與笨的區別,不在於認知的多少和認知能力的差別,而在於認知態度。

真正聰明的人,並非智商超群、無所不知,而是時刻牢記“天外有天”,隨時準備接收新事物,隨時歡迎三觀被擊碎。

井底之蛙不是不知道井口之外的天也是天,而是不相信井口之外還有天,更不願意去虛心瞭解這一點。

我們要時刻警醒,既要避免成為一被糾正就惱怒的人,也要避免成為熱衷於糾正別人的人。

不是處境不如你的人,就一定是錯的。

不是你所謂的對的,就一定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