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他12歲開始學舞蹈,17歲開始創作,創作舞蹈舞劇近600部,品種之多,數量之巨,品質之高,居我國舞蹈史之冠;尤以《千手觀音》《一把酸棗》《一個扭秧歌的人》《肩上芭蕾·東方的天鵝》《解放》《侗》堪稱經典,並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和2008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之重要演出為國家做出貢獻。他就是,晉商故里走去出的編導藝術家,2017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張繼鋼。

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2017年8月18日晚,山西大劇院,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為有犧牲多壯志——右玉和他的縣委書記們》首演。

300多名演員,五個月的時間,史詩鉅製,張繼鋼又一次創造了“奇蹟”。

《為有犧牲多壯志——右玉和他的縣委書記們》講述瞭解放後60多年山西省右玉縣一任又一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人民堅持植樹造林的故事。作為總導演的張繼鋼坦言,該劇的創作靈感萌發於2010年在右玉的所見所聞。

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鍬不離手的縣委書記,戴著護目鏡懷抱小樹苗在漫天黃沙中上學的孩子們,矗立在右玉公路兩旁的“小老楊”,在病房裡執手相看淚眼的耄耋老人,年輕黨支部書記去世後他的妻子送上一把紙鍬……面對“感動”,張繼鋼用藝術的方式巧妙地呈現在舞臺上。這些片段被不少觀眾稱為藝術的“奇蹟”。

提及劇名,張繼鋼表示“這句詩用在右玉真是太貼切了”。“《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劇名取自毛澤東的詩詞,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的下一句是‘敢教日月換新天’。右玉人不氣餒、不退讓,不妥協,六十年只幹一件事,右玉換了容顏,這對於整個人類來講,都有啟迪意義。”張繼鋼說。

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為了能帶給觀眾充滿震撼的衝擊力,更真實地塑造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張繼鋼和團隊不斷進行“頭腦風暴”,打磨每一個細節。例如這部作品一改合唱演員站在合唱平臺上成階梯狀、程式化的站位,首創波浪起伏的造型臺,讓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地貌得以真實地還原。

“如果舞臺上放了合唱臺,那就很假,這樣的造型也不好看。我們後來就想到了黃土高原的波浪起伏、高低不平的地貌,便在舞臺上呈現了波浪起伏的造型臺。所有的合唱人員,站在上面後,高低錯落地保證了每一個人的發聲。”張繼鋼說。

而在創作之初,張繼鋼坦言“沒敢叫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頂多就是有幾首不錯的歌。”而隨著“獨特的舞蹈在一點點呈現出來”,張繼鋼覺得“面對這樣厚重的題材和人格魅力,只有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才可以劃等號。”於是,有了合唱與舞蹈《再上黃沙窪》和《十姐妹》。

在排練中,精益求精的張繼鋼一遍又一遍、一個人又一個人地去糾正動作和表情,包括細小到拿鐵鍬的姿勢。“城裡的孩子已經脫離農活兒,拿鐵鍬的姿勢不對,就容易流於作假,我就一點點地讓演員們去尋找感覺,告訴他們不是演員,而是角色。在舞臺上,大家都是右玉的勞動人民,不僅僅身體語言是,表情也必須是。”

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一把鐵鍬,播種信仰。”正是因為張繼鋼對演職人員的“嚴苛”的要求,這部作品裡沒有演員,只有被風沙折磨、又要去戰天鬥地的右玉勞動人民,只有右玉勞動人民的悲傷或歡樂。

而作為一位極其嚴謹的藝術家,張繼鋼始終堅守“既不重複別人,也不重複自己”的創作原則。他的每一次創作,都堪稱經典。

國慶60週年,張繼鋼受命創排《復興之路》。那時候,中國已經有了《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如何能夠更客觀更有創意地展示1840年鴉片戰爭後169年的歷史,成為張繼鋼亟需攻克的難題。

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我們不是要去產生平庸之作的,也不是去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張繼鋼放想象任意馳騁,為《復興之路》創作了很多亮點。如在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並沒有按照常規的方式升起一面國旗,而是讓現場犧牲的小戰士化作飛天傳遞到大屏幕上,他大把拉著國旗遨遊在祖國的藍天大地上。張繼鋼表示,每次演出,絕大多數觀眾在這個地方一定會哭。

舞劇《千手觀音》,用了320位演員表演的“千手千眼”,出神入化、變化莫測,就連電影導演卡梅隆都盛讚“匪夷所思”。而張繼鋼表示,“創作《千手觀音》的靈感就是來自於五臺金閣寺千手觀音的塑像,而太原崇善寺的三尊千手千眼千釋迦和平遙雙林寺坐著的千手觀音塑像更堅定了自己創作的信心”。

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張繼鋼,晉商故里走出去的編導藝術家,六一回壽安裡小學

京劇《赤壁》,張繼鋼亦將諸多浪漫唯美的元素注入劇中。如“泛舟借箭”一幕露出一角的曹軍艨艟戰船與諸葛亮、周瑜的一葉扁舟,視覺的對比衝擊,戰爭一觸即發的危機感不言自明,尤其是“借箭”的處理,更是三翻四抖、妙趣橫生,令人驚歎!這部京劇處女作也收穫了眾多好評。

說唱劇《解放》中,張繼鋼做“足”文章,立足“婦女解放是人類解放的天然尺度,思想解放是社會進步的前提條件”宏大主題,巧妙融合民歌、舞蹈、戲曲、說書等形式的全新藝術語言,開創了“說唱劇”嶄新的舞臺藝術樣式。

3D舞蹈詩《侗》,是張繼鋼在藝術領域的又一次嶄新嘗試。透過一個遊子歸鄉的視野,看到了千年侗寨的陽春、清夏、三秋、九冬的四季變化,作品以“一根線”為基本元素,讓成千上萬根線,通過視頻營造了裸眼看3D的獨特藝術語言,在觀眾面前呈現出一個立體、美麗、淳樸而自然的世外桃源,其中的《水車吱吱》《踩月亮》《魚戲》堪稱經典。

……

藝無止境,而張繼鋼亦從未停步。“我的夢想就是要創造前所未有,而不做似曾相識。”張繼鋼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