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第一讲:舍利佛、大目犍连篇,宴坐、布法论

上文讲到的《金刚经》主要是记录释迦摩尼对须菩提的对话,有四句偈:身、心、性、法俱空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维摩诘经》,这本经书也主要是讲解大乘佛法,由于经书比较长,我会择优选取比较善的章节给大家听,第一讲主要涉及佛祖两个大弟子——舍利佛、大目犍连 ,为何叫《维摩诘经》?是因为在佛祖时代有一个叫维摩诘的人,他属于居士,中国有一个佛学居士,也是伟大的诗人,名叫王维,字摩诘就是根据他来,维摩诘从小就是一个富二代,祖辈属于婆罗门教,辩论才干不可多得,而且还爱好学习,关键做生意也是一流,还乐善好施,大家都称他“菩萨”,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 即为无垢。这本维摩经其中的第三品主要讲述的是维摩诘居士和释迦摩尼弟子的辩论之才,所以略过前面的,从第三讲开始。

《维摩诘经》第一讲:舍利佛、大目犍连篇,宴坐、布法论

舍利佛、大目犍连两人是佛祖的十大弟子,舍利佛家里也是婆罗门家族,大目犍连是一个渔夫的儿子,舍利佛二十岁离家出走,礼拜有名的婆罗门删阇耶为师,后来他发现学到的东西太少,就给同学大目犍连说:兄弟啊,这老师教的也差不多了,你我二人要不都出去在找其他的老师吧,大目犍连听了,很是赞同。发现转了一圈之后还是没什么老师可以教授他们,这二人就开始自己办学堂,招学生。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舍婆誓比丘,和他聊天,舍利佛从阿舍婆誓哪里听到一些论点大为吃惊,居然论辩的如此厉害,细问之下才得知他师傅叫释迦摩尼,赶紧回家告诉大目犍连,大目犍连很吃惊,还有比我二人厉害的,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二百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依在佛陀座下,佛陀也很欢喜,觉得自己所证悟的真理,到今天才真正有能接受的人,舍利弗和目犍连也觉得他们遇到了真正的老师

《维摩诘经》第一讲:舍利佛、大目犍连篇,宴坐、布法论

《维摩诘经》第三品弟子品

有一天,长者维摩诘病了,卧榻在床,口中念叨:我现在卧病在床,慈悲的佛祖释迦摩尼,怎么不来看望我呢?

佛祖知道这个事情之后,让大弟子舍利佛去看望他,舍利佛说我不能胜任这个工作啊!为何呢?当初我在树林中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当时被维摩诘看到了,跑过来对我说:喂,舍利佛,宴坐不一定要坐着,宴坐,是身体脱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乱起灭(色)定才能看到佛法的威仪,这叫宴坐;在凡夫事情里面不舍弃佛法,是谓宴坐;心不在内也不再外,是为宴坐;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你心,修习三十七道品,是宴坐;不隔断烦扰还能涅槃,是宴坐,如果能这样坐,这样才能印证佛法所在。当时对于我而言,世尊啊,听到这番话,我尽然无言以对,所以我不能前去看望他。

《维摩诘经》第一讲:舍利佛、大目犍连篇,宴坐、布法论

佛祖又对大目犍连说到:你去以我的名义看望他吧!大目犍连说到:世尊啊!我也不能胜任这个事情啊,为何呢?我当初在毗耶离大城为城中的白衣居士(比下等奴隶要高级,知识分子)讲说佛法,当时维摩诘过来对我说道:喂,大目犍连,你替大家伙说法,还不如为那些有仁德的说的,既然你是说法的人,法应该这样去说:法是不分众生(依次),不应该区别对待白衣居士和身形污垢之人的;佛法没有“我”,原因在于它远离“我”的污浊(法无我,我是有污垢的,法是没有的);法是没有寿命,脱离生死的(法是超越了物,里面没有生死之说);法里面没有其他人,因为它不会间断(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懂法了就不存在世上);法时常是寂然的,因为它脱离了所有的相;法脱离相,是因为没有因缘在里面;法是没有名字的,因为言语是表达不了的;法从来没有什么说法,因为它脱离了“觉”“观”(觉为心,观为相);法没有形相,因为它是虚空的;法是不能讨论的,因为是空洞的;法没有“我”,因为离开“我”(原文法无我所,离我所故,这里的“我所”,包括我所有的一切,言语、住所,身、心、性以及我所认识之法);法是没有分别的,因为它远离意识;法是不能拿来比较的,因为没有对待的比较法;法不属于因,因为没有缘;法和法的属性,也还是法;法永远不会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跟随法的(原文: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第一解释,这里的如可以说如来,如来是没有法的;第二种如,作如是讲,对的对的,遇到一个问题,如是,同一问题也是如是,万变不离法,第三作不变讲,第二种的高深意);法在一切实际现象当中,因为边际没有变动过(法无穷大,里面所有的实际东西都没有改变,质量守恒,元素不变);法不会动摇,不沾染六尘原因(色、声、香、味、触、法);法是没有来去的,原因是不在任何位置停留;法顺着空,是无相,当做无;法是脱离好和丑的,法无增无减,没有生没有灭,法没有归处;法经过眼耳鼻舌身心,是没有高下之分,法就在那里,没有变动,法是脱离一切观、行。喂,大目犍连,法相需要这样去理解,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呢?像你这种说法对的人,和没说一样,那些听你说法的人,得不到任何东西,就像虚幻的人一样,为虚幻的人说法,我想你是这个意思吧,才说这个法。众生的这个慧根啊,有好的有差的,一定要让他们领悟到心无挂碍,用 慈悲心赞叹大乘佛法,嘴里应该感谢佛的恩德,供养三宝(佛、法、僧),然后在为他们说法。维摩诘当时说法的时候,有八百居士在哪里得到大智慧,我不能争辩,所以不能去看望他啊!

作为一本居士必读经书《维摩诘经》,希望大家能自己参阅,维摩诘对大目犍连的这番话其实和中国的心学认识是一样的,识得此心,方能处世,万事心上求。有关佛教历史可以私信我,有不同意见可以留言,欢迎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