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句出自《金刚经》语,此经也是禅宗顿教的佛经之一,分为三十二品,由鸠摩罗什第一次翻译,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里面很多都是须菩提(佛陀十弟子之一,被誉为“解空第一”)给众善男、善女讲解佛经空性的,之前也说过,六祖以前,禅宗以《楞伽经》印心,此后《金刚经》即代替了楞伽。宋代出家人的考试,设有《金刚经》一科,可见其弘通之盛。

《金刚经》第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主要讲的是佛陀在何地讲述佛法,记述一下因由;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须菩提对佛祖说,众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此处是说众弟子想得识佛法),想知道其心何所住?其心如何被降服,望菩萨开示;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好吧,我告诉大家诸菩萨是如何降服其心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原文)假如菩萨佛法让世间的人都涅槃了,那世间还有我相、众生相吗?大家都是菩萨了,如果有哪一个菩萨告诉你还分“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里是区别对待法,我是佛,众生或许是或许不是),这不是菩萨心,也不是菩萨。(菩萨是渡人的,还把世间分各种相加以区别,那他不是菩萨,这句话就是如果得道的人有菩萨心,对于他而言任何一个人都是菩萨,众生皆是佛,看完我前文的小乘大家应该清楚)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须菩提,还有你刚才不是说怎么降服其心吗?我给你解释下: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实在说的太好,翻译不出这个味道)。为什么这么说呢?菩萨度化四方是福德无量啊!心理根本就没有“相”一说(承接第三品),菩萨就是这样教导大众的(心无所住)

《金刚经》第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须菩提问佛祖(释迦摩尼佛),我们可以见到佛吗?(原文“身相见佛”),释迦摩尼说;不行,如来说的身相不是你们说的身相,它是虚妄的,如果你们能意识到这里就是“见佛”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须菩提提问:师尊,听你说这些,以后会有人我们说的吗(佛在还是不在,你说佛都不能见到),释迦摩尼佛说:不要这么讲,以后有人按照我说的持戒修福,必定会听信,能增加自己信心,后世必定会种得善根,那不是一两个佛,而是千千万万的佛啊,到时候谁还有我相(释迦摩尼佛是佛,是因为我们从相认为他是佛,假如大家都是佛了,哪里还有我释迦摩尼佛这个佛相呢),相是因为法定义的,无相即无法,为何?如果你按照佛法取相,那么你从心依法取相还是得不到法相(法相是空,你用心、法两层最后的得到的还是无法相),更不要取非法,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须菩提,我解释给你听,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觉),我刚才有告诉你佛法吗?须菩提疑问道:按照你刚才所说,没有什么具体的定法,只是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应该取这么个叫法啊,请师尊开示。我刚才告诉你的法都不可取,也不能表示出来,不是法但也是法。为何这么说?一切圣贤,都是证得无法但是殊途同归。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须菩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假如有一个人有无穷尽的地方,里面都是珠宝,把这些金银财宝布施给他人。是不是积满了福德?须菩提说:是啊,为何这样呢?这里说的佛德不是指佛德性,佛祖解释福德是这么说。假如有人,根据佛经受持,给他人讲解佛法,那么他的福德是比被布施的人多的。为何这样呢?须菩提我在告诉你。因为所有的佛具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根据这个佛经出来的,所以啊,佛法也是不是佛法(根据佛法识得佛法非佛法,是根据佛法而来,最后发现非佛法,也叫非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须菩提,我再解释给你听, 须陀洹我们可以说出来,但是我入了须陀洹吗(佛教第一果,叫入流,简单来说就是混进了佛家圈子,不入三恶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只会在三善道:天道、阿修罗到和人道之间轮回)?须菩提说:没有,为何?我们(释迦摩尼)说须陀洹只是名字叫入流,这个入是指不受色声香味触法的牵绊叫须陀洹;斯陀含(佛家第二果)我们也可以说出来,那我说我得斯陀含果吗?须菩提说不行,为何?斯陀含叫一往来,就是没有断除来往,还要游走一遍人间(欲界思惑分为九品,前六品在须陀洹,后三品在斯陀含),同样的,还有阿那含(佛家第三果)是彻底摆脱斯陀含的三品,不来欲界来,所以叫不来;最后一果是阿罗汉果(第四果)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须菩提还是不懂,如果阿罗汉果能说出来,说我得到了阿罗汉果,那我还是入了我相、众相的区别相,如若我有‘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尊师则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无诤’的修行者”,那么须菩提的修行在本质上并不是修行,而这个被称为须菩提的人是乐阿兰那修行者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释迦摩尼问;当初如来前世在燃灯佛时期(如来是现在的佛,燃灯佛是指释迦摩尼以前的佛),他得到了佛法吗?没有,师傅,为何这样呢?那我问你,菩萨庄严不?不庄严,为何啊?(徒弟有疑问请师傅解答,又不敢乱说),庄严只是一个名词,叫它庄严,大家要是生了清净心,心理没有色,内心自然也就不会有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心理什么都没有。有的人比喻身体像须弥山王,他身体大吗?师傅这个说法就很大啊,错了!这个大只是名字大。(如来是现在的佛,如果前世成为了燃灯佛,佛家讲轮回,前世如果成了佛,就不会有今生还要求得如来佛了,况且如来和燃灯佛都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得到佛法和没得到佛法也只是一个虚名)

《金刚经》第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余下的讲解我会在后面给大家,只有关注订阅后才会推送,对周易和佛教有不同看法的可以在下方留言,希望对广大头条好友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