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變臉”用了一秒 背後卻是中國科學家15年的努力

微信“變臉”用了一秒 背後卻是中國科學家15年的努力

微信“變臉”用了一秒 背後卻是中國科學家15年的努力

微信“變臉”用了一秒 背後卻是中國科學家15年的努力

新照片出自最牛“地球攝影師”——“風雲四號”

這張照片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定量遙感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最新氣象雲圖。

“風雲四號”是目前最牛的“地球攝影師”。和上一代相比,觀測的時間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間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氣溫度和溼度觀測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觀測數據量提高了160倍,觀測產品數量提高了3倍。

微信“變臉”用了一秒 背後卻是中國科學家15年的努力

“風雲四號”(資料圖)

它搭載了全球首個大氣垂直探測儀,並是國際上首次在單星上同時搭載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以一顆衛星實現了兩顆衛星的功能。

微信“變臉”用了一秒 背後卻是中國科學家15年的努力

“風雲四號”昨日正式投入使用

微信“變臉”用了一秒 背後卻是中國科學家15年的努力

2016年12月11日,搭載“風雲四號”衛星的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資料照片

去年底成功發射後,在軌測試期間,風雲四號衛星為今年5月北方地區嚴重沙塵、6月華北特大暴雨、6月底至7月初南方持續降水以及“苗柏”“南瑪都”颱風等的預警提供了有力支撐;還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全運會等重大活動發揮了氣象保障作用。目前風雲四號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對地觀測氣象衛星序列。

“風雲四號”的背後是中國科學家不放棄的持續努力

1997年風雲二號衛星剛上天,下一代風雲衛星就已開始規劃。風雲四號2001年開始預研,整個研製花了15年的時間,過程非常艱辛。中科院院士匡定波提出,應該發展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這種利用傅立葉變換原理的探測儀,可以為大氣做“超級CT”——把大氣從地面開始“切片”,將100公里大氣切成上千層,測出每一層的溫度、溼度等數值,為災害性天氣監視和大氣化學成分探測服務。

這是遙感領域紅外光譜技術的一場革命。早先,美國、歐洲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到2006年,由於技術難度過大、所需經費太多,美國放棄了,歐洲也大幅調整了計劃。但中國科學家們沒有放棄。2016年年底,衛星終於發射升空。

微信“變臉”用了一秒 背後卻是中國科學家15年的努力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團隊送正樣產品出所

如今,當中國的探測儀開始提供全球獨家的數據時,美國的研發隊伍尚未重新聚集,歐洲的儀器還要等到2022年才能發射升空。

“當別人放棄時,我們堅持;做成功了,就領先世界。”科學家華建文說,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數據,現在是國際氣象界迫切需要中國的衛星數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