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陳太丘與友期》道出了人性本質,竟被七歲兒童一句話拆穿

人立於世,當以信義文本,是自古聖賢教導我們的良訓。中學時一篇《陳太丘與友期》說的就是“信諾”的故事,然而卻因為一個小細節,牽連出了人性問題。所謂“責人不責己”,但卻被一個七歲的兒童用語言堵塞,又被揶揄了一翻;“己所不欲,卻施於人”成為了人性最自私的體現。

一篇《陳太丘與友期》道出了人性本質,竟被七歲兒童一句話拆穿

季布·影視圖片

此篇文章,內容短小,共109字,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在東漢末年,陳寔(shí)因曾做過太丘縣令,世人又稱為“陳太丘”。有一天,他和朋友約定中午時分在自己家碰頭,然後再一起出去遊玩。可陳太丘坐等右等,眼看著過了正午,朋友還是沒來,就先走了。事情就是這麼湊巧,在他剛離開沒多久,朋友就來到了。(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狀況吧?)

一篇《陳太丘與友期》道出了人性本質,竟被七歲兒童一句話拆穿

課文相關配圖

朋友來到門口,看見陳太丘的七歲兒子陳紀在玩耍,就問“你爹呢?”,陳紀就說到“等不到你,他就先走了”。頓時朋友大為惱火,開口埋怨道“你爹真不是人,說好了一起,自己卻先走”。陳紀聽他這麼說自己的父親,就反駁道“約好的中午,你怎麼現在才到?你自己這就是不講信用,還好意思說我爹。還有你當著我的面,站在我家門前,就這樣說我爹,你是一點禮數都沒有啊”。到了這個時候,朋友也覺得自己責怪的不對,就想親近一下陳紀,去拉扯一下陳紀的手,希望緩解一下這氣氛,誰知道這孩子,頭也不回的就走了。

一篇《陳太丘與友期》道出了人性本質,竟被七歲兒童一句話拆穿

信義典故·一飯千金

從這段對話來看,認識不到自己失約於人,錯在先;卻聽說別人不等自己,就直接開罵“非人哉”。這人邏輯應該就是“不就是來晚了一點嗎?你等等我能怎樣,沒等到就走,太不夠意思了”。對於陳紀陳元方來說,父親離家,自己作為家中的長子,雖然才7歲,但就是家庭的主人;當著自己的面使父親被責罵而不言語,儼然是對父親的不孝不敬,所以先指出對方的錯誤,再出口揶揄和斥責,由此足見陳紀的知禮知節。

一篇《陳太丘與友期》道出了人性本質,竟被七歲兒童一句話拆穿

追趕公交圖畫·網絡供圖

人性本就如此,彷彿世界是圍繞自己轉的,即使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了一些事情發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足,而是責人不責己。這樣的事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追趕公交的人,之前流行的圖示對全國各地追趕公交的過程,有很形象的描述,最終追不上都會爆粗口。其實很多人在一定情況下,都會用自己的自私挑戰公良持續,如前段時間的“阻攔高鐵事件”、“熊孩子事件”,大都是這一類。

一篇《陳太丘與友期》道出了人性本質,竟被七歲兒童一句話拆穿

各地追趕公交語言·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