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特竖蟾的御敌绝招:用假眼伪装成毒蛇

纳特竖蟾的御敌绝招:用假眼伪装成毒蛇

纳特竖蟾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它们身体后半部的假眼能起到吓阻掠食者的作用。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动物演化出了各种各样防御掠食者的技巧,但南美洲一种小型蛙类的演化策略尤为特别。当你从后面看时,或许会将纳特竖蟾(学名:Physalaemus nattereri)的屁股误以为是极具威胁性的毒蛇头部。

这种小型两栖动物能将身体膨胀,使自己看起来体型更大。而且,它的身体后半部具有两个巨大的眼斑,看起来像极了蛇的眼睛。

据美国国家地理报道,纳特竖蟾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它们身体后半部的假眼能起到吓阻掠食者——比如鸟类、蛇类和捕食蛙类的蝙蝠——的作用。

此外,如果伪装还不够的话,它们还具有毒素作为防御武器。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者,同时也是"Projeto Bromeligenous"项目参与者的João Tonini说:"(纳特竖蟾)眼斑下面其实是巨大的毒素腺体。"

纳特竖蟾的毒素对小型动物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剂量足以杀死150只小鼠——但还无法杀死人类。然而,如果毒液进入眼睛,将会让人感觉非常痛苦。

纳特竖蟾的御敌绝招:用假眼伪装成毒蛇

研究人员试图分离出蛙壶菌。

近年来,蛙类和其他两栖动物的处境越来越不妙,许多物种都面临着灭绝的威胁。不过,纳特竖蟾至今依然能保持稳定的数量,这归功于它们异常快速的繁殖习性。200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一些纳特竖蟾卵窝中平均含有接近3800个卵。纳特竖蟾在雨季进行繁殖,时间从10月到次年1月。

"观察发现,大多数繁殖行为出现在水洼中,通常是在下完雨三天之后,"研究人员写道,"雄性会集体鸣唱,以吸引雌性来到被水淹没的地方。雄性还会积极地寻找雌性,不断在水面上游动并鸣唱。"

相比其他蛙类,纳特竖蟾的外表显得十分暗淡,这或许也帮助了它们存活下来。许多更加鲜艳的两栖类物种往往在宠物市场上受到追捧,进而威胁到它们的野外数量。相比之下,棕褐色的纳特竖蟾平淡无奇,加上体型较小,使其得到的关注也很少。

导致两栖动物处境艰难的蛙壶菌

壶菌病是由蛙壶菌(学名: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的两栖类动物疾病。这种真菌会感染两栖动物的皮肤,破坏它们的免疫系统,甚至引起心脏衰竭。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第一次观察到壶菌病对两栖动物的影响,当时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有多种蛙类物种宣布灭绝。研究者称,蛙壶菌可能已经造成了数百种两栖动物灭绝,并仍然威胁着世界三分之一的蛙类和蝾螈。近期的一项研究称,蛙壶菌已经与两栖动物共同演化了大约4万年时间,这意味着一些物种在被感染的情况下依然能存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