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自詡中產了!衡量中產階級的不是年薪!

如果用資產把人分級,那麼中產階級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那一類,中產階級普遍出身工薪階層或來自農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有房有車……看似完美。


中產階級美好的願望與現實

不知從何時起,中產開始自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壓力,既要保持體面的生活,不斷提高生活品質,有擺脫不了依舊屬於企業螺絲釘的現狀。大部分位居“中產階層”的人士,由於有一點閒錢和閒時間,便開始用一種比較廉價的方法模仿起了富裕階層的生活方式,如消費奢侈品牌、出國度假、各種講求生活格調以及追求所謂的精神生活。這是內心“戲太多”症狀的充分體現。

別再自詡中產了!衡量中產階級的不是年薪!

真正的中產不看消費,看資產增值

2010年,《福布斯》雜誌曾經這樣定義中國的中產階層:生活在城裡,25到45歲間,有大學學位,掌握至少一門專業技能,人均年收入1萬到6萬美元之間,而衡量中產階級的永恆標準則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自由支配。

而在吳曉波和新浪財經聯合發佈的《2017新中產報告》中,將中國的“中產階級”定位在“年均淨收入10萬-50萬,可投資資產20萬-500萬”。

簡單說來,不少自詡為中產的人們,在收入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一再追求消費的“升級”,增加消費支出,當他們陶醉在自我創造出的中產幻覺之中時,卻沒有預見即將到來的生活危機。

一旦他們失去企業螺絲釘的位置,一切將會戛然而止,而隨著年齡的增加,中產的尷尬更加明顯。而真正的中產會認真思考現有資產的保值升值,擺脫資產下滑危機,實現財富的穩定增值。

別再自詡中產了!衡量中產階級的不是年薪!

中產階級家庭資產配置

“真正的”中產階級家庭資產配置應該考慮兩個層次:滿足現階段支出需求和將家庭餘下來的資金進行投資,追求相對高的收益,在通脹壓力下確保資產的保值增值。

風險保障配置方面除現有社保外,要考慮家庭的其他成員特別是收入主要貢獻者,購置較充足的保障性商業補充保險,如必要的意外險、重大疾病保險、醫療保障性保險等等。

保障問題解決後就要研究投資了,投資需要根據自身家庭的狀況為整個家庭進行規劃。比如需要通盤考慮自己的養老、孩子的教育,或是短期內的購房計劃等等。此外,還要結合家庭目前的儲蓄存款和未來的結餘資金,考慮如何分階段地實現所有家庭規劃。

別再自詡中產了!衡量中產階級的不是年薪!

每個中產階級大多處於職業生涯和理財需求的高峰期,這階段的理財成果將直接關係到未來家庭財務狀況。雖然都說如何配置依個人需求而定,但總體上他們善於把握各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力求取得最佳組合效果,才是投資中的正道。

中產家庭可以採用穩健型理財比例:50%穩守+25%穩攻+25%強攻通過對投資份額的合理分配,起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50%穩守:儲蓄、買貨幣基金、短期理財產品或國債等低風險的銀行定息類資產;

25%穩攻:購買一些低風險、穩健收益的理財產品,比如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債券型基金等穩健型金融產品;

25%強攻:購買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比如股票、可轉債、指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

如果一個家庭最高收入的峰值即將過去,未來可能會面臨著收入下降的情況,那麼就需要重新規劃消費、理財和風險應對措施了,畢竟過了職業生涯高峰期,中產更應該思考日子應該怎麼過才能保持越來越好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