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立方“南水”入冀 救“活”滹沱河

截至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通水以來,改善滹沱河用水共計10次,總補水量近3000萬立方米,已成為滹沱河的重要水源地。

3000万立方“南水”入冀 救“活”滹沱河

荒坡廢水變青山綠水

6月初的滹沱河畔,水質清澈,花海正盛。很難想象,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這裡已經乾涸多年。

起源於山西省繁峙縣,向東流入渤海灣,在石家莊境內有206公里,在很多當地人的記憶裡,都曾有這樣一條河從家門口流過,被市民稱為母親河。但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期,汙水橫流、風沙四起的滹沱河,卻被稱之為“臭河”,誰都不願意經過。

回憶起眼前的這條河流,劉勝成用“一片狼藉”來形容:“河道斷流,河道內黃沙裸露,建築垃圾隨意傾倒,更別提防護林帶了,可以說這裡是石家莊北部主要的沙塵汙染源。”

3000万立方“南水”入冀 救“活”滹沱河

但“要想救‘活’水,當地必須先考慮補水的問題。”

“‘南水’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使得石家莊市區段的水面水深保持在1米到3米之間。”李克倫介紹,南水北調位於城區段滹沱河西鄰,建成通水後,通過滹沱河倒虹吸退水閘補水3000萬立方米。“目前,南水北調工程每年為滹沱河補水2到3次,佔到總補水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這比我小時候記憶中的滹沱河還要漂亮,確實變化不小。”昨天是六一兒童節,從石家莊市區驅車近1個小時,劉勝成和愛人一起,帶著兩個孫輩到滹沱河邊遊玩,漂亮的野花田讓小外孫喜歡得不得了。

據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改善滹沱河用水共計10次,總補水量近3000萬立方米。每年為滹沱河補水2到3次,佔到總補水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每年30億立方“南水”入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綿延千里,與無數道路、河流相遇,下穿型的穿黃工程讓長江和黃河在河南鄭州實現“親密握手” ,而渡槽也可讓“南”水從“天”而過。

但當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與道路和河渠高程接近,處於平面交叉時,要想為滹沱河補水,該如何保證水源獨立?

它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一座大型河渠交叉建築物。該工程位於河北省正定縣西柏棠鄉新村村北,由上下游明渠段、穿河渠道倒虹吸、退水閘、附屬工程四部分組成。

“通俗地講,所謂倒虹吸,它的結構就類似於一個倒過來的彩虹,與虹吸管一樣,它在立面上也呈弓形,不同的是,其弓彎向下。”他具體解釋說,其原理可以簡單概括為:在相同的大氣壓條件下,管道兩端水位相同,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繼續北上。當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需要穿越地方河流時,就可以通過倒虹吸這種結構使得渠道下穿地方流域。

“通水後,水流將出現‘水往高處流’的特殊現象。出口閘門為弧形閘門,通過調節開度對水流流速、流量進行控制。”鄭磊說,它也是為北京應急調水的“咽喉”工程,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洪水設計。

滹沱河倒虹吸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第一個開工的項目,於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2006年8月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據河北省水務集團建管處副處長馬建超介紹,滹沱河退水閘位於倒虹吸進口總乾渠右堤上,設計流量為85立方米每秒,分配水頭為0.884米。“其設計功能為配合節制閘運行調度,保證輸水建築物和運行安全,同時有效改善滹沱河生態環境作用,”他說。

3000万立方“南水”入冀 救“活”滹沱河

石家莊市滹沱河倒虹吸

除了為滹沱補水,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總乾渠還多次向七里河、滏陽河等大中小河流生態補水,在河北省境內形成了一條465公里長、幾十米寬的綠色長廊、清水走廊,增加了一條人工河,形成了一條生態景觀帶。

“經過幾年建設,南水北調水源作為生態補水,對沿線生態環境和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馬建超說,滹沱河生態區已初步形成了小香山、薔薇園、花海天路、城市軌跡、生態溼地、子龍碼頭、山頂花園等景觀節點,“滹沱河花海”已逐漸成為省會旅遊的新亮點,滹沱河生態綠廊項目還獲得了2017年度河北省人居環境範例獎。

3000万立方“南水”入冀 救“活”滹沱河

河北省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示意圖

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可為河北省提供30億立方米的長江水,包括石家莊、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7個設區市、92個縣(市區),迄今為止都已經喝上“南水”。

“‘南水’主要用於城鎮生活和工業發展,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受水區農業生產條件。”馬建超表示,預計到2020年,河北省南水北調受水區城鎮人口將達到2570萬人,屆時河北省將有3000多萬人喝上優質長江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