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再躋身兩會熱詞 十九大開局年助造“超級風口”

去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人工智能(AI),在2018全國兩會上仍是互聯網、科技領域的熱點和亮點,是這個春天最引人矚目的一縷光。從政府工作報告,到兩會代表熱議的重點話題,都有人工智能的“倩影”。2017年是人工智能騰飛的一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取得長足進步,而放眼未來,2030年AI產業規模將超萬億。2018年是十九大後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週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衝刺的三年,人工智能產業亟待尋求新的全面突破。

  兩會代表熱議人工智能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寫入了人工智能,強調要加快培育壯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產業。隨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相繼出臺。

自此,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人工智能產業十分走俏,從政策支持、資金配套,到資本投入、企業佈局、技術革新,無一不體現其“超級風口”的威力,使得2017年成為人工智能騰飛的一年。

而2018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依然是大熱門。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新興產業統計。”

  超級風口:2030年AI產業規模將超萬億

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取得亮眼的成績。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佔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諮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目前,中國的人工智能以及其他高科技整體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對此,李彥宏表示,客觀來講,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處於世界第二的水平,第一依然是美國。美國當然在很多方面有優勢,比如人才、基礎理論研究、算法創新等,美國互聯網公司對人工智能的重視程度也普遍比中國更高,投入也更堅決、更大。但中國有中國的優勢。第一,中國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7億網民全都說中文,擁有統一的法律和相同的文化背景,這意味著7億人產生的數據和諧、統一、可比較,可以得到非常有價值的結果。第二,中國政府對創新的態度很開放和開明,願意嘗試新事物。即使在相關法律還不那麼健全的情況下,政府的總體態度也總是鼓勵創新的。第三,中國的傳統產業對新技術的抗拒程度比美國低。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中國對新技術的態度普遍更開放一些。

人工智能未來走勢如何?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2018我國人工智能力爭新的全面突破

2018年是十九大後的開局之年,改革開放迎來40週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衝刺的三年。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而作為社會風尚變化的最新潮流,人工智能又是離百姓生活最近的科技話題。

因此,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這一方面需要國家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持續加大資金、人才、技術等投入,統籌引導財政資金、政府投資基金、社會資本等對人工智能企業和項目進行大力支持,推動產業化進程。

另一方面,更要加強其基礎研究和風險防控,為人工智能的高速行駛繫上一道“安全帶”,以理性的態度和健全的法律體系避免資本的單方面“狂歡”,防止泡沫出現。

此外,我國在深度學習、識別技術等領域實力突出,在人工智能市場應用層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基礎技術、產業鏈跨界協同、核心人才培養方面則存有短板。業內專家呼籲,未來我國人工智能行業和學界應重點關注以上三項弱點,在鞏固現有優勢的同時,補足短板,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可持續發展。基礎層研究成人工智能“硬指標”;跨界融合創新為智能生態“必修課”;人才隊伍建設是產業發展“脊樑柱”。

綜觀而言,面對優勢,我國需戒驕戒躁,面對不足,需踏實補強,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