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其實根本不存在——數十年發展,再看網絡

前些年人們對“網癮”可謂談虎色變,各位八零九零印象應該很深,各種網絡媒體包括家長、學校,都在竭盡全力地防止小孩染上“網癮”。老師家訪必不可少的問題之一就是“你家孩子在家玩不玩電腦啊?”似乎一用電腦就會影響學習,然後就變得無藥可救。

甚至出現了所謂的“網絡成癮戒治中心”,通過封閉式管理,以及一些體罰性措施和“神奇”的“電擊療法”,來試圖讓他們的“學生”戒除網癮。

“網癮”其實根本不存在——數十年發展,再看網絡

然而,人們所謂的網癮,事實上卻從未有過明確的定義。

人們常將長時間沉浸在網絡世界的人稱作“染上網癮”。然而所謂的“網癮”並不如煙癮,酒癮一樣有著生理上的依賴性。網絡本身,也僅僅只是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是工具。有人會長時間流連於網絡,是因為人本身對信息,對世界瞭解的渴望。這是人天性使然,而作為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網絡也已經成為人們社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網癮”其實根本不存在——數十年發展,再看網絡

當然,作為工具,有人利用他成長,也有人藉由他頹廢。但正如刀劍傷人,非刀劍之過。被人們斥責為“網癮少年”的人,大多也指的是成迷於網絡遊戲的人。但我們需清楚,即是沒有網絡甚至沒有遊戲,他們也會迷戀於其他事物。出現這樣的現象,本質原因是青少年缺少對現實生活的期望與對現實的迷惘,我們該思考的是“家庭教育”與“社會、學校教育”的缺失,而非把罪責歸咎於網絡上。

過去,有人把“名著”斥為“閒書”,而如今卻是“青少年必讀”。網絡也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網癮”其實根本不存在——數十年發展,再看網絡

過去十數年,電子產業發展迅速,而手機、筆記本也非常普及,可以說,80、90是見證了信息技術出現到普及的兩代人。如今“網癮”一次已經很少提到,取而代之的是“某某某家的孩子天天只是到盯著手機” ╮(╯_╰)╭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脫離手機這樣便捷的上網工具真的沒法活。如今的“代溝”並不是在年齡上劃分,而是在使用“網絡工具上”。甚至可以說,幾個月失去網絡,你就已近和大多數人有代溝了。

“網癮”其實根本不存在——數十年發展,再看網絡

回首再談“網癮”,所謂“網癮”,實是教育失責的外在表現,一如家長“孩子不乖怪老師”。把教育失責歸罪於網絡,以致其他家長也對網絡持保守態度,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往往起到反效果),更有甚至藉此建立“網癮”戒療所,真是荒唐!

ps:請善用網絡工具——可知一個信息無限的網絡世界是多麼大的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