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眼睛很厲害,看你一眼就把你裡裡外外看透了!怎麼做到的?

有的人眼睛很厲害,看你一眼就把你裡裡外外看透了!怎麼做到的?

世間人都希望有福,這個福是從心地產生,在我們的相上就顯現出來,所以一般會看相的人就會懂得哪種人有福,哪種人福薄。其實福厚或者福薄,相上只是顯現出來,根源在我們的心地,存心仁厚就自然感得厚福,存心刻薄面相也就薄了。《心相篇》文字不長,可是它把相學的綱要都給點出來了。它的總綱就是《心相篇》的頭兩句話以及末後兩句話:“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知其善而守之,錦上添花;知其惡而弗為,禍轉為福”。這一頭一尾兩句,開頭是提綱挈領,末後是總結,把整個相學的宗要給我們點出來。它不是一種宿命論,而是告訴我們人的相由心生,相由心轉,存好心相就好,就是福相,如果心不善,念念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就變成刻薄的相、薄福的相。

《心相篇》雖然是道家的文章,但是我們也要把它當作立德修身的很好的參考借鑑。古來陳希夷的《心相篇》幾乎是與《感應篇》、《陰騭文》相提並論的,有助於我們修身立德的佳作。這些都是很好的因果教育的教材。這篇《心相篇》講的是什麼?就是講的心地的因果,有如是心就有如是相,心是因,相是果,心轉了相也跟著轉。我們學了這篇之後,當然目的不是為了學看相,我們

對於算命、算卦、看相這些知道它有,但是不追求,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隻在表相上看,我們學的是如何修心,修心是抓住根源、抓住根本。我們不希求世間任何名聞利養、功名富貴,我們學這篇文章,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觀照我們的內心。有時候觀照內心不容易,所以藉助相上來觀察,這就很容易做到內省的功夫,幫助我們自己斷惡修善。這是很好的紮根教育,同時也可以用它來擇友、觀人,看看哪些人是善知識,我們應當親近,哪些人心地不善,我們要遠離,所謂親賢遠佞,“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我們用這個來作為鏡子,對照一下,知道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對象,所以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我們簡單地學習一遍,心裡有了一個善惡的標準,也就知道如何去修心,改造我們的命運了。

我們來看這篇文章。“心者貌之根”,心是我們相貌的根,所以“審心而善惡自見”。這個“貌”,面貌有善有惡,面貌是善還是惡?我們先不要看別人,先看自己,我們要從審心做起,命運的善惡也從我們現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下面說“

行者心之發,觀行而禍福可知”。我們的行為是我們心念的一種反應,有其心必有其行。儒家也講,“誠於中,形於外”,你的心如果是誠懇的、恭敬的,你外表一定是恭敬的、有禮的,所以你的行為是你心的一種表現,我們就可能通過行為來看一個人的禍福。

因為觀察心不容易觀察到,心無相,我們從什麼地方看?從相上觀察,就能夠預卜人的禍福。左丘明先生曾經著過一部《國語》,裡面記載著不少春秋時期的大夫會看相,看一個人的外表、神態、言行、舉止,就能夠預卜他未來的禍福,都非常地應驗。為什麼?因為“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禍福是由於人心的善惡招感的,善就招福,惡就招禍,所以我們通過他的行為能夠知道他心的善惡,也就能夠預卜他的禍福

古代真有學問的人都懂,這就是看相的綱領,所以我們即使不懂這些相術,沒關係,抓住這條綱領也大概能夠看得出來。古代真正的讀書人,當官的、做皇帝的都用這個方法來選拔人。一直到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也是用這種方法來判斷這個人是國家棟梁之材還是一般庸才,是忠臣還是小人。所以有人說曾國藩先生的眼睛很厲害,看你幾眼,他把你的裡裡外外都看透了,那是為什麼?因為他抓住了這門學問的總綱。

摘自《人生能動的偉大學問》(保富法與心相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