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田螺和河蚌)

人越大,有了一定阅历后,做事会更谨慎。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越来越害怕危险,怕出事。比如,你说池塘有很多螺,现在可以任我“摸”,我都会考虑这有危险的,而不敢去尝试!但是,“摸螺”这活儿,在我的童年时代,真是做得多了。虽然我从小到大,都不是一个粗野胆大的人,可我还是做了粗野胆大孩子才敢做的摸螺行当!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华还处于农耕时代,小孩在广阔的农村天地自由成长,出门口不远,就是池塘。而那个时候的池塘啊,很脏的。村民养猪、养牛,洗猪粪桶,在池塘解决;村民牵牛在池塘喝水,牛粪就落在池塘。

站在今天的角度,这样的池塘环境,十分不适合游泳。可在当时,村中的孩子,却不管这些,都斗胆在池塘游泳。大环境使然下的那年代,家长为了生计,都忙得焦头烂额,没有多少心思管小孩。而充满猪粪牛粪味道的池塘水,却很适合石螺生长,故而小孩除了游泳,也会趁势“摸螺”。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在池塘里摸石螺,是我们那代人最深刻的童年记忆。石螺,最喜欢生在池塘边的石壁上。摸螺时,水都浸到嘴边,小孩闭紧嘴巴,只为了不让脏水入口。可水下情况是看不见的,什么情况都不清楚,只能挨个摸着石缝碰运气。石壁每个缝隙里,都不会放过。

小孩不怕脏,不怕死,不怕风险。具有农村经验的人都知道,池塘石壁里,除了有石螺,一些小鱼小虾,还有水蛇的。手在水下摸来摸去,一旦不慎,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且,村民很多东西,比如玻璃之类的杂物,都会随手扔到池塘里,脚板碰到尖锐物,也容易被割伤。

但事实上,在那时候,没有那个小孩会想到这些问题。小孩年少,所以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因为无畏,所以大胆!犹如我,当时就是那群摸螺小孩的一员。

可今天,在世上行走时间长了,到了一定年纪,越害怕行差踏错,越来越没有年少的无知无畏的那种冲劲,反而多了很多顾虑,会有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而小孩,他们觉得这做,是快乐的,是好玩的,是刺激的。他们肯定不会如大人那样从危险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这方面角度看,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除了摸螺,小孩还喜欢在池塘底摸河蚌。河蚌喜欢长在池塘底的淤泥中,摸河蚌有一个窍门,用脚踩淤泥,踩到硬物,椭圆形的,就可以确定了是河蚌。空的河蚌,一般壳比较脆,踩上去不会滑。确定硬物后,然后再扎到水里,用手摸上来!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村里的果树、池塘,都实行承包制。因此,池塘也不是“无主池塘”,是给村民承包了。村民承包后,养鱼养虾。池塘里的石螺,也都属于承包户,塘主也是不准小孩摸的。

不过,话虽如此,承包人不可能24小时都看着池塘,小孩也不管池塘是有主人的。小孩有的是时间,有的是精力,他们需要寻求一种打发时间及精力的爱好,而摸螺,还可以满足口欲呢。所以小孩总爱相约在一起,找准机会,一旦发现池塘主人不在,就下池塘摸螺。

附近的池塘摸完了,就去远点的。在今天,建设北路和京广线夹着的广阔地带,现在都城镇化了。但在过去,这里是水稻田,是荔枝林,是菜地,是溪流,还有很多池塘,完全没有看不到一点城市的影子。我村的小孩,常会相约到今天的三华村那里的池塘,趁人不备,偷偷下塘去摸螺。

当然了,会有专人放风,一旦看到塘主人过来,就吹口哨。塘里的人听见,立马上岸,拿着塘边的衣服,就跑。塘主人看到人走,指着背影大骂,骂完了,以为小孩不再来了,回家。小孩看到他走远,又折返再度下塘摸螺。

石螺摸回来,很快会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的。用井水养石螺一天,螺会吐出肚里的脏东西,这样才能没那么重的泥味。把螺洗干净,放两到三勺盐去搅拌,再用水洗干净,然后用钳子把螺的底部钳走,这样煮熟螺后方便吸吮食用。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做螺这道菜,可以蒸,可以炒。在八十年代,更多是蒸螺,因为可以节省燃料(当时主要是晒干的稻草)。放些葱、蒜、豆豉、盐、豉油等调味料品,蒸熟后,汁还可以捞米饭,美味可口,不自觉会多吃一碗饭。

当然了,现在的人,更多是爱炒螺。把锅子烧热,倒进油,把蒜、葱(喜欢的,也可以放辣椒)放进去爆香,紧接着倒入钳好的螺,不断翻炒。炒的差不多,就放紫苏(紫苏叶炒螺,是绝配,可以去螺的腥味),适当放点清水,这样更能带出螺的鲜味。差不多好的时候,适当放点盐,不久,一碟和味炒螺,大功告成。

这是童年最值得怀念的味道之一!

花都乡村记忆:摸螺——多少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童年,这些关于螺的场景,真是刻骨难忘,是满满美好的的回忆。小孩觉得很快乐,而快乐往往和这些事情(摸螺、美食)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现在,农村都变成城中村了,池塘消失了,溪流不见了,早没有石螺生存的土壤了。

还去哪里摸螺啊!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