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詩意與力量交融的“文化清流”,因《朗讀者》溫暖流淌

《朗讀者》(第二季)在嘉賓、讀本和話題等方面開合度的變大,讓節目再次以優美的文學氣質、濃厚的人文情懷以及多元化的傳播途徑贏得觀眾喜愛,成為現象級文化綜藝作品。

一股詩意與力量交融的“文化清流”,因《朗讀者》(第二季)的播出,在春夏熒屏溫暖流淌。本季節目在嘉賓、讀本、話題方面的開合度更大,讀者呈現方式更多樣,特別是節目將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選取優秀的文學作品,講述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故事,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實現了以文化育人的引導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股詩意與力量交融的“文化清流”,因《朗讀者》溫暖流淌

自2018年5月5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播出以來,《朗讀者》(第二季)再次以優美的文學氣質、濃厚的人文情懷以及多元化的傳播途徑,贏得了觀眾的廣泛喜愛,再次成為現象級的文化綜藝作品。

朗讀《禮記·大學》:凝聚物理科學家群體初心共振,震撼人心

首期節目最震撼人心的就是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先生借朗讀《禮記·大學》節選,致敬清華物理奠基人葉企孫先生。2012年,薛其坤帶領自己的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全世界引發轟動。他在節目中回憶自己艱苦求學從醜小鴨變成小天鵝的經歷,也表達了我國物理學者們正在不斷將幾代科學家夢想一點一滴接近、實現。

他和幾位物理科學教授接力朗誦《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接著在郎朗的齊誦聲中,鏡頭依次展現了葉企孫、錢三強、周培源、王淦昌、錢偉長、朱光亞、鄧稼先、楊振寧等著名物理學家的雕像和照片,這不僅是對科學家群體的致敬,而是展現了一代又一代有抱負的科學家們,不忘初心,現代科技創新和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脈之間產生著一種很奇妙的化學反應。

一股詩意與力量交融的“文化清流”,因《朗讀者》溫暖流淌

追求科學帶來的興趣,這是他的初心、堅持、奮鬥、理想,君子之正風,前赴後繼,是傳承,也是風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他們心聲的寫照,正是他們偉大抱負的表達,在群體朗讀聲中,形成了共振,鼓舞和震撼了觀眾的心靈。在整個文學史中有不可撼動的地位《禮記·大學》,因《朗讀者》穿越千年,在今天彰顯出巨大的價值,乃至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指引,是文化自信的精髓。

朗讀《牡丹亭》和《留侯論》:浸潤美文,陶冶情操,辨識勇智

節目中,演員袁泉通過董卿的採訪,道出了自幼離家學藝的艱辛,一次次與父母的目送分離,290封與父母的通信,父母的關愛,老師的教誨,慢慢地使她從一個小姑娘轉換了身份,從幼稚到成熟,從軟弱到堅強,7年的學戲時光,克服了重重困難,學業有成,她至今難以忘懷。她朗讀《牡丹亭》,是代表一代青年的致青春。“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這韶光賤!” 優美的文字和唱詞,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達了主人公的複雜情感,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感動著所有讀者,也豐富著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

一股詩意與力量交融的“文化清流”,因《朗讀者》溫暖流淌

《朗讀者》讓更多青年人浸潤在美文美詞之中,陶冶情操。節目中嘉賓劉和平,憑藉《北平無戰事》榮獲第21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他朗讀蘇軾的《留侯論》,“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表達了在現實社會中,要辨識勇智,不隨波逐流,有容乃大;學會包容,做真正的強者。

朗讀世界名篇《我的世界觀》:講好中國故事,匯聚報國力量

視野開闊,融通古今中外,是本季《朗讀者》開合最大的特色之一。2016年8月16日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也首次實現了衛星和地面的量子通信,也是史上跨度最大的最安全的網絡通信,而這項科研成果的領軍人物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潘建偉,被人們稱為量子之父的物理學家。節目中通過董卿的採訪,潘建偉道出了鮮為人知的故事。198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老校長嚴濟慈接見他和幾個學習不錯的學生,鼓勵他們要為國家做貢獻。他從此勵志,把愛因斯坦的照片放在床頭。

一股詩意與力量交融的“文化清流”,因《朗讀者》溫暖流淌

出國後,大使館組織他們留學生看兩彈元勳的片子,郭永懷專家,飛機失事,卻用身體保存下了重要的數據。潘建偉頗為動容,想要為國家做點事情。他朗讀愛因斯坦的文集裡面的名篇《我的世界觀》,獻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老校長嚴濟慈教授。“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而要做“不為別人的意見、習慣和判斷所左右”的“孤獨的旅客”。《朗讀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存在的意義,大抵在於映照自身,保持自我,尋找力量。節目關照今天的現實,洗禮觀眾的心靈。

形式創新:變深奧為淺顯,實現融媒體傳播

即使是文言文的篇章,節目也給觀眾帶來了感動,這得益於本季《朗讀者》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創新。為了把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弘揚和傳播,節目中專門設計了專家解讀和點評環節。如在嘉賓朗讀《禮記·大學》《牡丹亭》《九歌》《留侯論》之前,由相應的文化學者出鏡,向大眾簡明扼要介紹這些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以及和當下中國讀者的貼近性何在。在嘉賓在朗讀文言文時,畫面上還打出了原著白話文版的字幕,變艱澀為順暢、變深奧為淺顯。再加上嘉賓感人的故事,情景交融,聲文並茂,節目實現了思想和表達的雙向溝通。

一股詩意與力量交融的“文化清流”,因《朗讀者》溫暖流淌

伴隨著上一季《朗讀者》的播出,線下的“朗讀亭”也成為超級網紅。第二季《朗讀者》開播後,朗讀亭也已正式啟用,並陸續去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12座城市。此外節目上線了“線上朗讀亭”的手機軟件,同時聯合微博等社交網絡發起邊看邊聊邊朗讀互動活動,號召更多人與董卿一起發現朗讀的魅力,傳遞朗讀的力量。在融媒體傳播方面,節目團隊不斷推送短視頻、話題、朗讀文本、節目看點等,節目開播僅4期,就收穫60篇次十萬+。

“心中暗含千言萬語,不如放聲四海。”作為過去一年來“全民閱讀”風潮的熒屏引領者和有力推動者,《朗讀者》掀起了一股持續火爆的文化現象。全新升級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第二季,根植中華傳統文化沃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厚重的文化氣質、溫暖的人文情感,迴歸本源,深挖閱讀的意義,實現價值引領,促進了全民審美情趣和欣賞水平的提升,為正在興起的文化綜藝節目樹立了標杆,可以說是講好中國故事、彰顯和堅定文化自信的成功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