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和区块链无关,却因“蹭热度”涨停的上市公司现在都怎样了?

明明和区块链无关,却因“蹭热度”涨停的上市公司现在都怎样了?

文 | 林君

区块链越来越火了,不仅工信部连续两年专门发布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多省份也纷纷就“如何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推出相应的政策,而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那些披着区块链外衣,搭上区块链快车的企业在获得多个涨停后,现状都如何?

这类搭上区块链热度的上市公司有一个新名字:区块链概念股,表示业务或多或少与区块链相关,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这类公司在市场斩获几个涨停板已成常态,虽然传出消息后不久便被投资者挖出,很多公司其实并无区块链相关业务,但整个区块链概念股的队伍还是在不断壮大,

扎堆区块链,上市公司冷热交替

概念股的定义是依靠某一种题材支撑价格的股票,与是否拥有良好的业绩并无直接关系,显而易见,区块链概念股的核心在“区块链”本身。它本身就是一种噱头,以短暂的热度进行炒作,或许一时之间能使股价大涨,但又有多大几率能够持续呢?

整体来看,很多挂着区块链概念的企业根本不算真正的区块链企业,即使有部分涉及区块链业务,也因为政策等原因会选择将区块链业务剥离开来。比如曾因收购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OKex而备受关注的巨人网络,已经在今年3月23日以2850万美元转让其持有的14% OKEX股权。

另一方面,主体业务是新兴科技的上市企业几乎没有,即使上市了,盈利能力也很弱,比如新三板首家区块链公司太一云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2016年通过借壳完成上市,但是仅从盈利角度看,情况并不乐观。

明明和区块链无关,却因“蹭热度”涨停的上市公司现在都怎样了?

概念股看涨背后是区块链「必须」不断发展

区块链本身是一项技术,对于这样的早期技术,想上市(或者上市公司直接转型区块链)几乎不可能,而且,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也无法衡量此类产品,有人认为对这一阶段的创新公司可以用“韦小宝法则”反向思考:越是不起眼的企业,越有可能具有极大的潜力。

仔细研究这些一度大涨的所谓区块链概念股,可以发现有的与区块链毫无关系,有的仅是业务沾边,当这些上市公司纷纷“匆忙”加入区块链概念大军,上交所、深交所也对此作出了反应。比如年初上交所对相关概念股采取停牌问询、停牌冷却、澄清说明等分类监管措施,深交所也称将密切关注区块链概念相关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二级市场交易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上交所和深交所已对超20家上市公司就“区块链”投机事件提出质疑。

对于那些没有真实区块链业务、却因“蹭热度”获得涨停的上市公司来说,股价最终还是会回归正常:这种仅靠网络热度的概念炒作很大程度上是昙花一现,一旦时间拉长,股价该跌还是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