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和區塊鏈無關,卻因“蹭熱度”漲停的上市公司現在都怎樣了?

明明和區塊鏈無關,卻因“蹭熱度”漲停的上市公司現在都怎樣了?

文 | 林君

區塊鏈越來越火了,不僅工信部連續兩年專門發佈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多省份也紛紛就“如何促進區塊鏈產業發展”推出相應的政策,而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那些披著區塊鏈外衣,搭上區塊鏈快車的企業在獲得多個漲停後,現狀都如何?

這類搭上區塊鏈熱度的上市公司有一個新名字:區塊鏈概念股,表示業務或多或少與區塊鏈相關,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這類公司在市場斬獲幾個漲停板已成常態,雖然傳出消息後不久便被投資者挖出,很多公司其實並無區塊鏈相關業務,但整個區塊鏈概念股的隊伍還是在不斷壯大,

扎堆區塊鏈,上市公司冷熱交替

概念股的定義是依靠某一種題材支撐價格的股票,與是否擁有良好的業績並無直接關係,顯而易見,區塊鏈概念股的核心在“區塊鏈”本身。它本身就是一種噱頭,以短暫的熱度進行炒作,或許一時之間能使股價大漲,但又有多大幾率能夠持續呢?

整體來看,很多掛著區塊鏈概念的企業根本不算真正的區塊鏈企業,即使有部分涉及區塊鏈業務,也因為政策等原因會選擇將區塊鏈業務剝離開來。比如曾因收購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OKex而備受關注的巨人網絡,已經在今年3月23日以2850萬美元轉讓其持有的14% OKEX股權。

另一方面,主體業務是新興科技的上市企業幾乎沒有,即使上市了,盈利能力也很弱,比如新三板首家區塊鏈公司太一雲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在2016年通過借殼完成上市,但是僅從盈利角度看,情況並不樂觀。

明明和區塊鏈無關,卻因“蹭熱度”漲停的上市公司現在都怎樣了?

概念股看漲背後是區塊鏈「必須」不斷髮展

區塊鏈本身是一項技術,對於這樣的早期技術,想上市(或者上市公司直接轉型區塊鏈)幾乎不可能,而且,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也無法衡量此類產品,有人認為對這一階段的創新公司可以用“韋小寶法則”反向思考:越是不起眼的企業,越有可能具有極大的潛力。

仔細研究這些一度大漲的所謂區塊鏈概念股,可以發現有的與區塊鏈毫無關係,有的僅是業務沾邊,當這些上市公司紛紛“匆忙”加入區塊鏈概念大軍,上交所、深交所也對此作出了反應。比如年初上交所對相關概念股採取停牌問詢、停牌冷卻、澄清說明等分類監管措施,深交所也稱將密切關注區塊鏈概念相關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二級市場交易情況,據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上交所和深交所已對超20家上市公司就“區塊鏈”投機事件提出質疑。

對於那些沒有真實區塊鏈業務、卻因“蹭熱度”獲得漲停的上市公司來說,股價最終還是會迴歸正常:這種僅靠網絡熱度的概念炒作很大程度上是曇花一現,一旦時間拉長,股價該跌還是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