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产业在线关注:深度上海的幸与殇

素有“魔都”之城的上海,不仅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更是国际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除东京外,远东地区最繁荣的大都会。这座大城市在普遍倾向农业经济的中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它为中国大陆的商业而生,并一直承担着面向世界的商贸职责。令人心驰神往的魔都,一方面科技商业带来的机会,让沪飘一族为之抛洒热血,纷纷涌入大都市;一方面在中国经济宏观去中心化的浪潮中,东南沿海出现了一批发达的大城市,中部城市的实力和话语权也在稳步提高,上海的权重似乎越来越低了,接下来让Kopu君带领大家一起深度解读上海——一座充满幸与殇的大熔炉,是如何迎接经济变化中的机遇与挑战的。

Kopu产业在线关注:深度上海的幸与殇

天时、地利、人和的幸与殇

首先得从地理位置上确立上海成为经济风向标的必然因素,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上海,丰富的港口资源和物资便利条件以及港口人民对舶来文化的接受程度,自然成为晚清时期最受外国人欢迎和追捧的城市,争相在上海设立银行和商贸区,以达到控制上海经济命脉的目的。沦陷前,上海的金融体量远在香港之上,是除了伦敦和纽约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债券和股票市场。襟长江,带太湖,控苏南而引浙北,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相比华东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上海拥有巨大交易吞吐量,这是上海在中国现代工商业建设早期崛起的必然条件。上海自然成为资本的宠儿,一方面受到各国列强的经济侵入,一方面也切实将上海打造成最大的内外贸交易窗口。由于上海多方势力的均衡,各国大使馆驻扎上海保护本国政治和经济活动。不得不说,上海的地利给上海带来列强割据境地的同时,也使上海成为全国经济最闪耀的那颗明珠。跟着Kopu君的时间刻度继续向前,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祖国各地,上海不例外,东部沿海当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以上海为中心,覆盖江浙沪地区的长三角地区重新启动,仍然凭借这一巨大优势跻身世界六大城市群。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合理性可见一斑。

Kopu产业在线关注:深度上海的幸与殇

但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上海在保持自身条件和政策条件并未变化的情况下,上海的经济却发生了“衰退”。二十一世纪的首个十年,在省级行政单位中,上海的经济总量从第七名跌出前十,并在人均产出上,被天津和北京超越。经济增速更是鼓衰力竭,位列大型城市之尾。而与此同时,呼之欲出的是大批地区中心城市的崛起,华中的武汉,华南的广州深圳和西南的重庆成都等等。这些城市在金融,贸易和制造方面,正在逐步瓦解着上海的垄断。这也象征着中国的经济正在经历“去中心化”,上海不再是经济贸易的龙头老大。

去中心化发展困局

在通讯不够发达的年代,获取类似价格和供应量等市场信息的能力,在竞争中尤为关键。商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信息对称,因而,为了提升商业竞争力,企业将多数交易和结算都移到上海——贸易中心城市。商业的连锁效应是惊人的,贸易需要的借贷、抵押和担保等复杂商业手续需要专业机构代理,银行业的跟进势在必然。股市和债券市场的时效性比实业更强、更加追求集中效应以求减少讯息费用,自然越发青睐消息灵通的上海。而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强大的金融融资能力助长了上海周边的工商业发展,实体经济和金融的繁荣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这让上海经济中心的地位不可撼动。

Kopu产业在线关注:深度上海的幸与殇

然而接踵而来的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使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讯息费用不再高不可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只需点开网页,即能获得相关的实时商业讯息,商业不再依赖上海的信息渠道。既然随时随地都可得到同等商业价值信息,并且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再只依靠马车、汽车,交通的快速发展,缩短交易的距离和时间,加之上海多年来的过度消费导致的商业活动成本增加,那么证券股票期权中心也逐渐撤离上海。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科技力量的增强,也使得上海的问题暴露在大众面前。Kopu君发现,科技从兴起到如今,尽管在飞速发展,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却缺少互联网巨头。上海与生俱来的精明,使得整个城市着眼短期利益,投资回报率的房地产成为主要选择项目,使得上海的互联网偏向于游戏、金融等看得见回报的领域;并且注重生活品质的上海“买办”文化盛行,更倾向于舒适,因此,第三次科技革命并没有为明星上海带来BAT巨头,相反,上海的互联网企业不断被收买被割韭菜。

魔都上海,不幸的是,去中心化的持续进行使上海失去独尊宝座,但幸运的是,综合实力强劲的上海有足够多的高校和人才吸引力,来供应这些极度依赖人才厚度的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