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一定要做核磁共振,才能確定治療方案嗎?

陳晶100

題主的問題,涉及到了頸椎病的診斷方面的檢查,在臨床上,我們對頸椎病的診治,需要結合臨床症狀、體徵,醫生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來分析,必要的時候進行頸椎拍片檢查,頸椎ct檢查,或者是頸椎核磁共振檢查。



而題主的問題,是一定要做核磁共振嗎?比如我覺得你的頸椎的問題比較輕,沒有出現神經根受壓的症狀,這個時候檢查是可以不需要做的,但是由於我們現在醫生為了追求收入的提高,會要求每個病人都做頸椎核磁檢查。



那麼頸椎的核磁檢查可以看到什麼問題?主要是看頸椎間盤是否有突出,是否突出壓迫了神經根,還有就是可以看椎動脈是否變細。



所以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做頸椎核磁檢查,具體是否需要做檢查,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定,比如你出現了頭暈,出現了手麻的症狀的時候,我們要考慮椎動脈型頸椎病,也要考慮神經根型頸椎病,這個時候建議你還是把頸椎核磁檢查完善一下。


杏仁健康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了解頸椎病有哪些分型,以及常見的X線、CT、MRI有什麼區別。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尚處在研究階段,現階段臨床將頸椎病分為5型(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混合型)。再來說一下骨科常用的放射科檢查的各自特點。X線是利用人體骨骼含鈣量的差別以及X線的穿透性的原理攝片的,能夠判斷骨與關節的損傷情況,得出較簡單的病變情況;由於軟組織在X線片上的顯影不是很精確,因而X線不能十分準確明確傷病的實質變化。CT基於一定的X線原理孕育而生,人體組織器官的密度不同是CT呈像的基礎;CT通過斷層掃描以及三位重建技術,能夠較好的展現3個維度的骨與關節的損傷情況,尤其在軀幹橫斷面觀察脊柱、骨盆等複雜關節時,並且具有一定的分辨軟組織的能力,不受骨骼和內臟器官遮蓋的影響。MRI利用原子核在靜磁場內產生共振的原理進行工作。因為這個原理,MRI對於組織的分辨率明顯高於X線和CT。

頸型頸椎病只有頸椎局部的疼痛和肌肉緊張,頸部活動受限,除外上肢的神經症狀。除了以上體徵和症狀外,主要靠X線片診斷,X線表現為頸椎生理曲度的改變,以及雙邊雙突徵象。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頸部、肩部痠痛,患側前臂、手指放射痛為主要表現。X線表現可有頸椎生理曲度消失甚至變直,椎間隙變窄、消失,頸椎不穩;此時就需要CT、MRI進一步的檢查,分析神經根受壓的程度,診療疾病。脊髓型頸椎病病情較重,由於脊髓的病變,患者可出現四肢動作笨拙,不能做精細動作,腳底有踩棉花樣感,步態失穩,四肢腱反射病理徵陽性、肌力升高、感覺減退等症狀。X線表現僅顯示椎間隙變窄、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因而需要MRI檢查脊髓受壓情況,明確受壓階段。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頸部疼痛為主。X線表現為椎關節不穩,鉤椎關節增生等。此時需要MRI及椎動脈造影來輔助診斷。混合型頸椎病較為複雜,症狀、體徵往往不是單一存在,需要綜合X線、CT、MRI綜合診斷。

本期答主:向益,醫學碩士


生命召集令

劉醫生談骨論筋🍀頸椎病的檢查🍀

X片檢查

1.頸椎正位。檢查有無寰樞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椎間隙及鉤椎關節有無變窄或增寬。有沒有畸形。

2.頸椎側位(過伸過屈位)。①頸椎曲度的改變。生理彎曲消失或反曲。②椎體骨質增生及項韌帶鈣化。③椎體滑脫不穩。④椎間隙變窄。⑤椎體的骨折。

3.斜位。椎間孔的大小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情況。


CT檢查

CT在檢查骨性結構上有優勢。用於診斷後縱韌帶鈣化、椎管狹窄、骨質增生、小關節情況、頸椎腫瘤引起的骨質破壞。橫斷層可顯示椎間盤、硬膜囊等軟組織,可明確診斷椎間盤突出症、脊髓空洞症等。

核磁共振檢查

核磁共振檢查在軟組織上有優勢。椎間盤、硬膜囊、脊髓、神經根、韌帶、血管等在核磁共振檢查時可以清楚的辨析。並且對於診斷頸椎的結核、感染、腫瘤等都發揮重要作用。



肌電圖檢查

用於頸椎神經根的檢查。可明確診斷神經對肌肉的控制情況。

大家可以關注我和下方留言。以便進一步討論。

關注🍀劉醫生談骨論筋🍀享健康人生

劉醫生談骨論筋

 

先了解一下頸椎的形態及引起頸椎病的原因:

頸椎生理曲度是往前突的。長期低頭會使頸部生理曲度出現“曲度變直”,更厲害的會出現“生理曲度反張”。頸部肌肉處於牽拉狀態,時間長的話會引起頸項部肌肉的緊張,從而缺乏彈性,嚴重的會使頸神經、椎動脈甚至脊髓受到壓迫或刺痛,引起頸項部痠痛、手麻、噁心、雙下肢走路猶如“踩棉花”。

什麼原因造成的頸椎病呢?

(1)年齡因素:50歲左右的人群中大約有25%的人患過或正患頸椎病,60歲左右則達50%,70歲左右則頸椎病發病率幾乎為100%。

(2)慢性勞損:會計、繪圖員、外科醫生、電腦操作者、雕刻、刺繡、撰寫、文秘工作者、職業作家等,往往每日連續低頭屈頸工作數小時,乃至10多個小時,容易易加速頸椎間盤退變和頸部軟組織勞損。

(4)炎症、畸形:患有急性扁桃體炎、頸淋巴結炎、乳突炎等病,可出現急性頸痛、活動不利,甚至有的會產生肌肉痙攣性斜頸;有的先天性畸形,如頸椎橫突肥大、頸肋、齒狀突發育不良或缺如、自發性椎體融合等,會使患者相鄰的椎體產生應力改變,加速了頸椎退行性改變,從而導致頸椎病。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沒有提及的因素也可以引起頸椎病。

頸椎病主要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和椎動脈型。

一、頸型頸椎病是最輕的一種類型,也是年輕人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為:頸部酸脹疼痛,活動受限,肌肉僵硬,活動出現“嘎嘎”聲。頸部有明顯壓痛點。肩部酸脹疼痛、發沉;背部肌肉發緊、僵硬、發麻;頭部明顯不適,在勞累或者過度用腦之後感覺頭部發緊、發麻,休息或者按摩之後症狀緩解。

三、脊髓型頸椎病,表現為頸脊髓損害的表現。如走路不穩,雙下肢無力、走路有踩棉花感。 

四、 椎動脈型頸椎病  常有猝倒發作,如突然轉頭可以一下失去意識摔倒。並伴有頸性眩暈。  

五、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乾、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張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

為什麼要做核磁檢查? 

因為X光片不能作為確診椎間盤突出症的證據,只能間接提示頸椎病變,為確定腰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和部位,瞭解神經根受壓程度,椎管狹窄程度、骨刺壓迫程度等還需要進一步檢查,以便為制定手術方案提供依據。

CT在顯示骨性結構上有優勢,可清楚顯示小關節增生肥厚、骨質增生,後縱韌帶鈣化等。

MRI大多情況下都優於CT,特別是在椎間盤突出、感染和腫瘤的診斷上,能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的類型和硬脊膜和神經根受壓程度。但在顯示骨皮質、鈣化或骨化組織又不如CT。

實際上三者是互補的,可有效降低誤診率。如果症狀嚴重,需行手術,診斷必須清楚!所以術前X光片、CT和MRI都是必不可少的!


骨科大夫郭樹章

雖然我不是外科醫生,但對頸椎病也瞭解一些。頸椎病不一定都要做核磁共振的,但如果懷疑對神經有壓迫,就必須做核磁共振,只有做核磁共振,才能看清楚壓迫神經的程度。人體的頸椎裡面有很多和大腦相連的神經,在神經壓迫嚴重的情況下進行頸椎病的理療或者頸椎牽引,損傷神經的幾率會很大的,神經一旦受損,輕則手腳皮膚感覺麻木,重則癱瘓,甚至要命。

頸椎病據對脊髓、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的壓迫,分為四種類型,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

每種類型的頸椎病表現都不一樣。

神經根型頸椎病最常見,主要表現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並向上肢放射。可有皮膚麻木,上肢無力,手指動作不靈活等。牽拉患肢可有閃電樣銳痛。

脊髓型頸椎病,主要表現為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僵硬,雙足有踩棉花感覺,足尖不能離地,觸覺障礙,雙手精細動作不靈活。後期可出現排尿困難。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心率加快等,或者頭昏流淚心率減慢血壓下降等。

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表現為眩暈,頭痛,視覺障礙,突發眩暈而猝倒。

這些表現不是每個人都完全一樣,具體是哪種類型的,還是得由醫生通過病史,症狀,體徵,神經系統檢查,結合X線,CT,肌電圖等,可作出判斷。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見解,歡迎提出,讓我們一起進步。(我會時不時的科普一些醫學知識,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有問題也可以私信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圖片來自互聯網)


子午兔是小醫生

我們正常對應頸椎病的處理方案制定都是一步步進行的。

問診

詢問這個人的症狀,有什麼不舒服,例如頭痛、頭暈、手麻、眼花、耳鳴、頸部、肩部、背部疼痛、上肢痛麻、頭昏昏沉沉、走路不穩有踩棉花的感覺等。

查體

然後根據症狀去查體,例如頭部上方外側的偏頭痛,如果是頸椎病導致的,我們在按壓枕下肌群的激痛點的時候就會有這個症狀出現;背部疼痛,按壓背部疼痛部位肌肉有沒有壓痛點;上肢痛麻,做壓頂試驗的時候會不會加重等。

輔助檢查

最後考慮是什麼問題做對應的檢查即可,例如考慮有沒有生理曲度改變可以做X線;上肢痛麻考慮頸椎間盤突出,可以做頸椎間盤CT或者頸部核磁共振;走路不穩踩棉花這是脊髓受壓的表現,最好能夠直接做核磁共振,避免做CT後再做進一步檢查等。

方案制訂

我個人覺得方案的制訂一定是為解決問題而做出的還要根據患者症狀的變化進一步細節調整,例如頸部、肩部、背部肌肉的緊張壓痛,我們就可以通過手法放鬆肌肉、鬆解粘連、解除疼痛症狀自然就消失;頸椎間盤突出可在肌肉放鬆後進行牽引處理;頸椎小關節紊亂,在放鬆肌肉後,採取拉頭轉頸法讓紊亂的小關節歸位,這樣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健康新語

目前頸椎病有三種通過放射設備檢查的:

第一種:DR(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X光片)


第二種:CT

第三種:磁共振

其實這三種檢查都可以檢查出頸椎所出現的問題。

從DR上我們可以看患者的生理曲度是否存在,是否有反弓和變直現象,是否有關節錯位,特別是引起頭暈的寰(huán)樞關節,是要張開嘴巴才可以拍到的。但是從DR上無法看到頸椎間盤突出和脊髓。

CT可以看到頸椎的生理曲度,頸椎間盤突出,頸椎椎管是否狹窄,看脊髓上的問題就不是太清楚了,因為CT是橫切面,脊髓是縱切面,所以CT不能夠把脊髓切開來一層一層掃描。

磁共振可以看頸椎生理曲度,頸椎間盤突出,頸椎椎管是否狹窄,也可以看到脊髓內和椎管內的問題,因為磁共振可以橫切和縱切,所以檢查脊髓和椎管內的問題會更加清晰。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觀點,希望可以給你帶來幫助!


袁慶瑋

X線平片

主要包括頸椎正側位、過伸過屈位及雙斜位,主要是瞭解頸椎骨骼的基本形態,觀察是否有畸形和變異,有助於手術術中定位,可以理解為大方向把握。



CT檢查

此項檢查必不可少,主要觀察頸椎有後縱韌帶骨化、骨贅增生,是指導脊髓性頸椎病前路還是後路手術方式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理解此項檢查觀察頸椎“硬”結構。


核磁檢查

此項檢查主要觀察椎間盤、脊髓、脂肪等結構,有助於發現病變,並且瞭解病變嚴重程度。有助於確定病變部位,指導手術入路。

所以上述檢查不能相互替代,分別發揮不同的作用。我的回答是否能幫您解開疑惑?

碼字不易,喜歡我,請右上角關注我,我會持續更新骨科健康科普知識。


骨科牛大夫


剛好故事匯

因為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混合型頸椎病。而要確定是哪種還得依據臨床症狀、體格檢查、和X線等輔助檢查。

例如:脊椎型頸椎病要確定是否存在頸部脊髓的機械性壓迫就需要CT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檢查。

再者,因為現在提倡的是精準醫學,再加上近年的醫鬧事件也間接使醫生會去讓患者做更多檢查來避免誤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