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興農 綠色向好

小滿時節,山東省魚臺縣一片生機,等待移栽的水稻秧苗一片油綠,剛從大棚內採摘的毛木耳肥盈誘人,午後時分的小龍蝦在稻田邊悠閒覓食……魚臺縣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打造出了鄉村振興道路上農業引領的濟寧樣板。

魚臺縣栽培毛木耳始於上世紀80年代,由於該縣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農村勞動力普遍充足、境內野生食用菌資源豐富,種植範圍迅速擴大。清河鎮趙店村毛木耳種植大戶趙新中表示,單個棚的年收益達能到3.5萬元~4萬元,而技術好的種植大戶每畝地年收益近5萬元。

隨著種植面積大規模增長,魚臺毛木耳吸引了眾多經營農產品下游加工的企業,眾多本土合作社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通過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魚臺縣毛木耳行業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合作組織+基地+農戶和合作組織+示範園區+基地+農戶的生產加工運作生產模式和發展機制,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式的產業鏈雛形。

2017年,魚臺毛木耳種植面積達7300畝,其它品種如平菇、榆耳等種植面積1000畝左右,年產各類食用菌鮮品46萬餘噸,產值14.5億元,參與食用菌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人員近7萬人。魚臺縣通過延伸產業鏈打好“升級牌”,已成為全國毛木耳生產規模最大縣,毛木耳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

在該縣王魯鎮1000畝麥田裡,近30架無人機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一齊升空,不到一小時,便按照規劃好的軌跡將農藥均勻地噴灑在了麥田上。不僅如此,每臺無人機都可以飛行軌跡全紀錄,當地農業主管部門足不出戶,就能清晰地瞭解各田塊的防治情況。通過互聯網+農業,魚臺實現了農業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高效化,使農民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也使得農田管理更科學、更安全。

2017年11月,總投資700萬元、佔地60畝的新型大棚在王魯鎮王魯村開工建設,半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再到初具規模,讓集體經濟項目落地生根。王魯村村支書王啟龍介紹,棚內栽培技術,沒有空氣和灰塵的汙染造成的二次汙染,所以這裡的蔬菜摘下來就可以吃,更不用擔心農藥、灰塵等等問題。這裡的黃瓜一個月之內就到了豐產期,因此在選擇消費渠道時更有著優於市場的特點。

魚臺縣商務局局長徐強介紹,近年來,通過巧用新科技打好“創新牌”,魚臺大米、魚臺毛木耳、魚臺甲魚、魚臺龍蝦相繼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魚臺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再加上最新打造的物聯網平臺,可為更多的農產品企業提供優質的電商服務。

魚臺境內有大小共計17條河流,通過將堤岸經濟林建設納入該縣《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鼓勵針對河流堤岸實行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或者大戶承包經營模式,從而既保障農民致富收入,又推進城鎮生態文明建設。同樣被納入該縣《意見》7項農村重點工作任務的還有“稻蝦共作”綜合種養建設項目。目前,該項目被列入魚臺縣6大重點工作指揮部之一的品牌興農戰略推進指揮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的魚臺正通過打好生態壞境保護這張綠色牌,與提水質、興產業、富百姓等工作結合起來,促成良好的生態環境持續帶動農業經濟綠色向好發展,完美詮釋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合一。

品牌兴农 绿色向好
品牌兴农 绿色向好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