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行程,釣魚人一定要知道的臺釣技巧

冬季裡,大多釣友都以鯽魚為主,這個季節的鯽魚只在開釣的時候可能會有底口和連桿,過不了一小時就沒口了,可是感覺窩點裡還是有魚的。如果經常出現 頓漂空杆(蹭線)和剮魚的現象,這就說明魚起浮了(無論室外還是大棚)。沒有好的應對方法就很難釣到魚了,這正是釣魚技術高低的差別。

釣行程,釣魚人一定要知道的臺釣技巧

首先,什麼是釣行程?

行程的餌料從入水到落底靜置的整個過程中,餌料會完成三次下襬動作。第一次下襬是在餌料入水後並帶動上方釣組緩緩下落直至浮漂翻身的過程,接著鉛墜開始緩慢下沉並帶動子線完成第二次下襬,最後鉛墜到位與浮漂達成平衡點時,剩餘的子線部分會接著向下擺動,直至雙餌落底後輕輕回彈再次讓鉛墜與浮漂達成平衡。而臺釣技巧中的釣行程,則是在行程過程中產生的吃口。

第二,行程釣法是否需要拋滿竿?

我們學習的很多臺釣技巧、釣法的時候都有講過拋滿竿的弊端。例如拋滿竿後容易時窩子做得越來越遠,導致最後夠不到釣點無魚可釣,或線組打滿中魚提竿時,未留過多的餘地,容易造成脫鉤跑魚等情況。若使用軟粘餌料誘魚的話,則可以拋滿竿,讓餌料完成最大半徑的擺幅以刺激魚類攝食。否則在使用行程釣法時,不建議大家把竿拋滿,並且一定要控制拋竿頻率,如果拋竿頻率與節奏跟不上的話,基本上可以直接認定為釣法失敗。

最後,釣行程和釣浮有什麼區別?

釣魚新人很容易把“釣行程”和“釣浮”搞混,其實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我們常說的“釣浮”一定意義上就是除釣底層外的“釣定層”,它是建立在魚情穩定的基礎上。經常釣魚的朋友都瞭解,魚體在不適應水情、產卵期、缺氧時或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離底的表現。而“釣行程”是指從浮漂入水翻身站立開始到浮漂下降到設定的釣目為止的全過程,是在魚情不穩定、魚層亂、魚口亂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採取的一種應對辦法。讓餌料不斷緩慢下落,恰恰可以激發起它們攝食的慾望。

從個人多年的垂釣實踐看,漁事中的高難度活兒應算是“釣行程”,它既要求釣手要具備一定的魚類學基本常識,又要求垂釣者要有過硬的臺釣基本功,其技術含量較高、掌握難度較大,沒有長時間的歷練和經驗積累是很難得心應手的。

釣行程,釣魚人一定要知道的臺釣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