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苗子们为啥都要往外走?

本文首发于微博:老道消息

河南苗子们为啥都要往外走?

02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问郑州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张惠民:“全国的儿童剧太少了,能不能拍一部儿童剧。”张惠民接了,剧本准备了一年,找了一群河南娃,拍的时候也特别爱抠细节,经常第二天醒来想想不对,就把前一天的戏全部推翻重拍。

三年后《快乐星球》播出,一骑绝尘,成为90后童年现象级的一部儿童科幻电视剧。张惠民说当初“立”本子的时候,就是冲着要拍一部十年之内没有人能够超越的儿童剧去的。

但后来,河南再也没有出过影响力能超越这部剧的影视作品,《快乐星球》成了河南影视的孤例。河南影视的弱势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电影集团和电视台,两个传统大渠道都不具有优势。

建国之后,我国建立了四大电影制片厂,八一、北影、长影、上影,几年后有了西影,虽然是后来的,但是因为吴天明、张艺谋、陈凯歌一批人,出了《老井》《红高粱》《霸王别姬》这样的片子,拿奖拿到手软,也跻身大制片厂。

后来影视圈里大陆这一块有京圈、西北圈、东北圈、上海帮的说法,也跟当年当地制片厂抢占先机,强势聚拢人才和资源有关。

湖南潇湘厂没弄出个湘圈,但建成之后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了上影厂的救助。第一部影片《当代人》就是上影厂派黄蜀芹过去帮忙执导的。

其他没成“圈儿”的,江苏有南艺、中传南广学院输送人才,浙江有横店,东南靠着港台,结果就是空出了一片中原地区。

河南也有电影制片厂,而且06年同样随着集团大潮改成了河南影视集团。但是河南就是那个班里最容易被忽视的中等生,虽然不够优秀,但也不到需要国家协调地区相互援助的地步。

也不是没努力过。武侠片大热的时代,香港出的《少林寺》《少林小子》背后都有一个中原电影制片公司,还是到河南嵩山拍的。08年《叶问》火了之后,河南影视集团看中了这个项目,主动联系了黄百鸣,连续合作了《叶问2》《叶问3》《忠烈杨家将》好几部;王晶导演《恶战》与《制服》这样的功夫片进入内地市场时,还主动联系河南一方,最后河南没有投资就挂上了名,想必也是为了让拳脚戏显得更“正宗”。

不过这些努力收效不敢说。赶上武侠片时代的片子,盖的戳都是港片;《叶问》之后武侠片没落了,除了揭不掉香港的印记,作品本身也没掀起水花。

相比之下,河南电视台倒是曾经有过王牌节目。《梨园春》播了20多年,是中国电视戏曲类栏目最早的引领者,得了“金鹰奖”等一票国家级电视大奖,还拿了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中国标杆品牌”称号。播到2000年收视率一度还高达35.7%。后来《武林风》天天打擂台,也连续播了十几年。

但那时候还是先发优势,毕竟1969年就开播了。《梨园春》94年播出,当年山东卫视刚开播,3年后,湖南、安徽、江苏卫视才相继开播。所以2000年以前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河南台坚持做老节目也还吃得开。

但随着市场化大潮的起来,所有的电视台都在争都在试,都野心勃勃地切娱乐和商业。湖南台试偶像剧《丑女无敌》、试国外引进的综艺《超级女声》,和琼瑶合作,年年假期放《还珠格格》,最后拿下年轻观众;江苏台研究了很多国外交友节目,推出了《非诚勿扰》;浙江台试了东方卫视不愿意接的《中国好声音》、挖了周立波,跟风做婚恋节目;东方卫视新世纪后后继乏力,但是架不住有钱,可以学出个《加油!好男儿》,可以买剧集。

而河南台没有连续推出够新、够有竞争力的内容,还走老一套,显然敌不过北京上海这样的老牌电视台和英勇的后起之秀,所以不能像别的台一样几亿几亿拿冠名费。没有了雄厚的资本,就更买不起今天这样动辄数百万一集的电视剧。

没有渠道,没有资金,也没有自己的人才储备力量。

四川为什么叫“选秀之都”?一个川音就有李宇春、谭维维、何洁等等一群人,但放眼整个河南省,只有一个211大学,艺术院校更是不够强势。蒋欣成了“娘娘”红了的时候,大家才知道河南有一个艺术职业学院。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的崛起让传统农业大省愈加弱势,本省年轻人为了争得更好的发展,纷纷向外流动。

孙少安给牛看病遇到一个河南铁匠时,心里想得是“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试想,如果出国就像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会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

所以被誉为“百老汇华裔第一人”的王洛勇十三四岁就去了湖北一所戏曲学校学习京剧;刘昊然小学毕业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附中,11岁就开始北漂;马可9岁那年,因为哥哥马赫考上了北电,一家人就搬到了北京;张子枫5岁时用一个暑假试了美的豆浆机广告片一炮打响,于是母亲在北京租起单间陪女儿发展。

他们很小就在别的城市扎了根,到今天标签已经不是“河南演员”,而是你混京圈,我是上海帮。

所以河南苗子们要出名还是要往外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