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展真的沒新東西看嗎?

2017中國國際陶瓷工業技術與產品展覽會(大家普遍稱之為廣州陶瓷工業展)已華麗落幕,眾多媒體和專家紛紛撰文,彌補了大量關注展會卻沒有時間看展的觀眾需求。

本次展會,功能墨水、包裹墨水、大板技術都有不少值得關注的東西,但沿途卻聽到不少專業技術人員對展會評價不高,認為“沒有什麼新東西”,所以他們也大多是象徵性地到展會轉一圈,因為覺得“沒什麼好看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

由於時間關係,我今年利用一天半時間瀏覽了展會,回來發了兩篇朋友圈。主要內容如下:

【6月1日】1、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值得敬佩;2、高度同質化的背後細微差異反映了競爭力巨大差距;3、很多技術人員易於表現出對新技術的不屑,在他們眼裡,展出的產品和技術都沒什麼新意,這種對新技術的輕視實際是眼高手低的表現,是國內技術創新的重大障礙。

【6月2日】1、重點關注幹法制粉技術:暫無黑馬殺出,大家認識更深刻、理性,心態更開放,未來可利用眾陶聯優勢,凝聚合力,有所作為。2、設備除日趨智能化以外,符合人體工程學、注重精良和美感也更加突出。3、並不是革命性的東西才是新技術,點滴技術進步在通過聚集促進行業進步,這個可以回顧10年前的展會就可以感受。

展會過後,去山東淄博考察了幾個幹法制粉應用項目,總體感受是技術進步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同去的湖北陶瓷行業的領導和老闆也很快進入狀態,表現出對此技術的高度興趣。特地發了一條朋友圈:“今天參觀了山東東鵬(博暉)、新空間(樂陶仕)、義科三家的幹法制粉技術應用,對那些堅持深耕的專家表示深深的敬意,目前除了除鐵效果無法達到溼法水平外,在有釉磚的應用方面大家的顧慮基本都有解決方案的。”

連續的參觀、考察,除了開眼界、長見識外,更多的是感覺欣慰,甚至震撼,技術進步很多時候超出我們的想象,那些堅持在某一技術領域深耕的人才是真正的專家,應該贏得大家的尊重和敬佩,他們的知識產權也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可是也不乏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長期對展會評價“沒有什麼新東西”,所以他們只是象徵性的去轉一圈,因為“沒有什麼好看的”。第一天有人問我看到什麼新的東西,我說起功能墨水、包裹墨水、大板技術,他很是不屑,認為那都沒什麼新意。第二天在展會遇到一個象徵性轉一圈早早準備退場的朋友,甚至當面批評了我首日的觀點。

可是如果不去認真瞭解就下結論“沒什麼技術,都是舊東西”,難道不是“眼高手低”嗎?以大板技術為例,或許是自己不熟悉的專業,連續兩年去西斯特姆展位參觀瞭解,去年請一個長期在國外做技術的設備領域的朋友做翻譯,向西斯特姆國外技術主管了解,卻沒有搞明白;今年在展位直接找一箇中國工程師請教,以為自己明白了,可是後來看報,感覺自己還是沒有弄明白;但是作為看熱鬧的外行,總感覺他們技術很先進,而且兩年對比之下,感覺進步很大。

從噴墨打印、幹法制粉、集中制粉,每一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出,總會有很多“專業技術人員”認為“沒有新意”、“行不通”,比如干法制粉,很多人會說出行不通的“123”,因為四川早就在用這個技術生產瓦,國內研究也很多年;肇慶集中制粉項目簽約消息一出,也有人在說行不通,因為佛陶集團早就嘗試失敗。可是如果細心去了解,或許可以發現過去和當下完全不是同一種技術了,無論是設備還是工藝都是完全不同的了,關鍵是需要用心瞭解。正是一些技術人員的這種“眼高手低”影響著我們很多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不久前還有一個老闆說起瓷磚行業某航母型公司的內部評估幹法制粉技術根本行不通呢,好想知道他們評估的依據來源。

陶瓷工業技術進步有目共睹,有沒有新東西也沒必要去爭議,我們可以套用本山大叔的一個小品臺詞“不看廣告看療效”,品質不斷提升的優質產品和高效、日趨智能化的工廠就是最好的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