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京城老板” 甘当“乡村牛倌”

不当“京城老板” 甘当“乡村牛倌”

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两次喂牛都是李元宝亲力亲为。

在北京有房有车有产业,每年稳定收入百万元,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安于现状,还是做大做强,或是另谋发展?

睢阳区毛堌堆镇陈凤仪村的李元宝给出的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返乡养牛,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他超乎寻常的“跨界”之举,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和乡亲的疑惑不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顶着冷语与嘲讽,他孑身一人埋头走进广阔的田野。

3年来,李元宝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刻苦钻研的劲头,成功实现由“门外汉”到“行业通”的华丽转身,全镇125户贫困户成了元宝肉牛养殖场的受益者。继当选睢阳区人大代表、获评毛堌堆镇经济能人之后,又荣获睢阳区“五一劳动奖章”。

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胸怀“富民强村梦”的李元宝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责任感愈发强烈,追逐梦想的脚步愈加坚定……

自断后路,破釜沉舟

1974年出生的李元宝算是个老“北漂”。但他是比较成功的一个。

从1992年18岁进京打工,他干过油漆工,学过厨师,开过餐馆,2003年开始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附近开超市。经过20多年的打拼和发展,他积蓄了丰厚的资产。妻贤子孝,事业有成,收入稳定,他成了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2013年,李元宝的儿子李硕小升初。考虑到中考、高考的政策限制,李元宝决定让儿子回商丘就读,他和妻子张桂萍轮流回来陪读。

半月一次的往返之间,李元宝渐渐恋起深藏心底的乡愁。“北京再好,那也不是自己的家。混得再好,我也是个漂泊的游子。”返乡的念头自此挥之不去。

陪读期间,李元宝实地考察了两个朋友的养牛场,发现养牛行情不错,前景广阔,而且可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于是,他隔三差五动员张桂萍返乡创业,但张桂萍坚决不同意,“要走,你自己走!”

2014年,妻子的意外怀孕让李元宝看到了转机。可即便在他分身乏术的情况下,张桂萍仍不同意回老家。

2015年5月24日,李元宝的次子李仕出生了。就在当天,李元宝强忍着泪水把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两个店转给了别人。这件事,至今仍是夫妻两人的矛盾点。

“好多人劝我,即便返乡创业,也不应该放弃北京的生意,两头兼顾,留条后路。”李元宝说,“但我总认为,要想干成一件事,必须横下一条心、华山一条路。”

孤胆英雄,返乡逐梦

开弓没有回头箭。

2015年9月,豫东大地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李元宝举家从北京回到商丘。

在市里安顿好妻儿老小,李元宝携了一床被褥来到老家毛堌堆镇陈凤仪村,与他作伴的只有那条两岁的金毛狗皮皮。

在毛堌堆镇党委、镇政府和陈凤仪村“两委”的协调下,李元宝先期承包了村里9亩土地。为了不让群众吃亏,他以每年每亩租金1200元的高价,一次性付清了10年地租。好多人说他“傻”“神经”,甚至有人说他“有点钱烧得不知道姓啥了”。面对非议,他总是微微一笑。

追逐梦想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当年10月初,元宝肉牛养殖场开建。李元宝在场地的一角铺一张硬板床,上方搭几块铁皮瓦,这就是他临时的家。而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养牛场距离最近的村庄有三四百米,每天晚上静得吓人,感觉自己就像躺在荒野里。”李元宝说。

11月底,元宝肉牛养殖场(一期)顺利完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赶赴张家口张北县购买了72头西门塔尔牛和4匹马,从“京城老板”正式转变为“乡村牛倌”。

经过2016年、2017年的两次扩建,元宝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已达20亩,共5个牛棚,现存栏4个品种260多头牛。

“如果你给自己目前的养牛技术打分,你打多少分?”“95分吧。”李元宝几乎不假思索。

的确,元宝肉牛养殖场至今没有聘请技术人员,配料、喂养、防疫等全由李元宝亲力亲为,勤奋好学、全身心投入的他每天吃住在牛场,没事就在几个牛棚里溜达。正是因为这样,每一头牛的口味、习性及身体状况等,他都了如指掌,养殖场也因此一直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他说:“养殖要想赚钱,必须做到买得好、养得好、卖得好。”

胸怀梦想,富民强村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创办养牛场,既能推动当地农牧业发展,带动困难群众脱贫,又能起到致富引领作用,李元宝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助力脱贫攻坚,2017年,元宝肉牛养殖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吸纳毛堌堆镇125户贫困户以8000元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入股,每年按入股资金的10%享受分红800元。

“在家门口就有班上,还拿这么高的工资,别提多好了!”陈凤仪村李菜楼村民组困难户孙常友在牛场就业,每月管吃3000元。像他这样优先聘请来务工的当地困难群众,元宝肉牛养殖场有5人。繁忙时期,临时用工可达20人。除解决部分就业外,牛场通过流转土地,让农民土地实现了增值;通过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养殖业,让农民实现了增收。

看到李元宝的养牛场稳步发展、效益不错,今年年初,28岁的同村外出务工人员陈向阳放弃高薪,在家乡办起了鹌鹑养殖场。近期,在太湖工作的村民李磊也打算放弃10多万元的年薪返乡创业。

“这两年的春节庙会期间,很多周边外出务工人员到牛场参观,元宝肉牛养殖场燃起了他们返乡创业的希望。”李元宝说,“我愿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让更多人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去。”

眼下,改道的316省道穿牛场而过,李元宝非但没有因为修路占地而不满,反而特别开心。他信心满满地说:“这条路一修,给我们当地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沿路可以打造有机果蔬基地,带动村民做农家乐等,拓宽致富门路,加快脱贫步伐。5年之内,我要把元宝肉牛养殖场发展到600—800头的存栏量,实现养殖种植一体化,带动更多群众发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