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爸熊孩子》:不缺錢,缺的是父母的陪伴

最近兩天,新播出了一部電視劇《熊爸熊孩子》,劇情有點滑稽,有點搞笑,又很貼近生活。

男一號熊雄,一公司高管,有著龐大的事業心,家裡供著房貸,供著車貸供著老婆和孩子,源源不斷的野心,讓他想一再努力去拼搏,拼搏的路上恰恰忽略了對老婆的陪伴,對孩子的教育。

熊雄的兒子,維尼戳中了我的笑點,因為他的文章《我的爸爸》只寫了7個字:我的爸爸和我不熟。這幾個字有點搞笑,也有點扎心,可見在兒子身上,爸爸的教育和陪伴是嚴重缺失的。

《熊爸熊孩子》:不缺錢,缺的是父母的陪伴

有很多小夥伴,就像維尼一樣,爸媽各忙各的,他們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趁年輕拼命掙錢,拿錢來填補缺失的時間和陪伴。

維尼的問題,是值得我們每個做父母去深思的問題。也是當前社會出現的普遍問題。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任何時候都存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缺少父愛的孩子性格上會有什麼特點?

80%網友這樣答:缺乏勇氣,安全感。

其實,孩子對於我們,只是個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可我們對於孩子,卻是他的全世界。

當有一天他們嘟嘴埋怨時,又有多少父親像熊雄一樣,覺得拼命努力掙錢就是表達愛的最好方式。扛起一個家庭所有的重擔,亦是擔負起你成長所有的成本

《熊爸熊孩子》:不缺錢,缺的是父母的陪伴

對於城裡的孩子來說,缺少了爸爸的陪伴,但還有媽媽可以把全身心的愛給予他們。可有一部分特殊的群體,農村的留守兒童,愛的缺失,豈止是這一星半點。

曾經,我也是一名留守兒童,他們的感受,我感同身受!

那一年,我6歲,被留守在我大姨家。也許是小的緣故,有些事已模糊不清,有些事深刻的印在心裡。

6歲,已經是上學的年齡,我背起小書包,和我的表姐表哥一起上學。記得有個小同桌,在學校她經常欺負我,我們也經常劃三八線。

那時候,我知道了什麼是隱忍。

後來,表姐去教育了她一番,以後的日子總算好過了些。

爸媽打工回來,也會來看我,我躲大姨家堂屋的門口,默不作聲, 偷偷的看著他們。那個短頭髮,高個子,一臉嚴肅的人說是我媽媽,對,我有印象,就是我媽媽。媽媽看我怯怯的躲在門後說,瞧,跟榆木疙瘩一樣,都不會吭聲。而我更不敢靠近她。

在大姨家,有很多開心的事,但也會有不開心,心裡會很難受,這種難受又說不出口,這大致是我那時候的情緒吧。

膽小,害怕,無助,那時候就根深蒂固的紮在心裡,導致我成年之後,總想把自己包裹的緊緊的,無法呼吸,及時工作以後,內心也無法得到敞開。

所以說,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都會影響著她以後所產生的行為。

記得在早幾年,看過這樣的一段新聞。

9歲的小林,是安徽省望江縣的一名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離婚,又都有了新家。他只能跟著外公外婆一起生活。

1月20號,聽說在外打工的母親今年又不能回家過年,小林情緒低落,晚飯後在家上吊自殺,這一天,離2014年春節僅僅還有11天。

死,對於孩子來說,多麼遙遠的事,他死的時候一定想過,勒著脖子無法呼吸肯定可疼把,那一刻,連疼都不怕,死的是有多絕望啊。

親情的缺席,這個9歲的孩子,就這樣放棄了生活下去的勇氣。

父母總想著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其實他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是我們告訴他們,什麼是最好的。我們用自己的價值觀,定義了孩子的價值觀。

其實,他們的內心,不缺這些,缺的是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