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正劇“標配” 解讀現實主義

拍攝現場 東北人苦練上海話

《愛情的邊疆》講述了殷桃飾演的文藝秋與同學萬聲(王雷飾)、同事宋紹山、蘇聯功勳播音員維卡展開了三段跨越了60年的刻骨銘心的愛情虐戀。劇中,萬聲是上海人,而王雷則是地地道道的遼寧人。一個東北漢子如何說一口流利的上海普通話,王雷為此專門請到上海滑稽劇團的老師惡補方言,“我在開機前一個月不停練習高爾基的《海燕》,第一集有一個《海燕》的朗誦,我當時就想用純上海話朗誦,用上海話練習的過程中其實也是我走進萬聲狀態的過程。這個上海話確實是非常難學,不論是純上海話還是上海普通話,確實很難。所以我當時找了一個上海老師,後面證明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其實我找到這個老師不光是跟他學習上海話,而且我平時在生活中也觀察他。在演的過程中,間歇休息的時候,我倆就會馬上討論剛才那幾句詞兒、哪個字兒、包括落實到每個音,我說得準不準或者像不像,我倆都會反覆討論,四個月拍攝下來都是這樣的。”

王雷說自己只能用這種最難、最笨方法來找人物的感覺,“每次都選擇了一個最難的演法,其實是一個最花工夫、最下心血的演法。但是我覺得藝術創作就應該是這樣的,否則就變成一個簡單的生產流程。”

扮演角色 想成為人物收藏家

對於這樣一個大女主的戲,王雷是和李乃文、謝爾蓋耶維奇共同撐起男性角色的戲份,而這樣的戲份安排往往是“絕對男主”量級的演員排斥的。王雷願意出演想必和毛衛寧、高滿堂等熟悉的團隊不無關係,同時他表示,任何演員都願意演主角,這無可厚非,但他還是會以角色為先,“我更願意去選擇一個有挑戰的、我能突破的、能感動我的角色,這要比主角還是配角更重要。行業裡一直流傳一句話,‘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個就是說角色不分大小,主要是看你有沒有慾望去創造它,還要看能不能在表演上有所突破。這兩點是我去接一個角色的最基本的要求。”

接戲題材 任何戲都能出偶像

從中戲畢業到考入北京人藝,從站在犄角旮旯的小演員到和馮遠征、吳剛一起演《譁變》,王雷用了三年時間。進入電視圈後,第一個戲就是楊亞洲的《大浴女》,然後就遇到了伯樂鄭曉龍,連續拍了《金婚》《春草》《我是老闆》,再到《十送紅軍》《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張簽證》《愛情的邊疆》……王雷幾乎走的都是現實主義的、正劇的道路,“其實對接戲的題材來講,我一直是比較偏重於現實主義創作的。但現實主義創作不代表只是現代戲,現實主義創作是一種心態和追求,古裝戲也可以是現實主義創作,不是說現實主義創作就是拍現代戲,或者年代戲。現實主義創作是客觀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人、思想、表達等。比如說古裝戲,我會接一個有真實歷史背景的,而可能不會去接一個架空的、虛構的,那不叫現實主義。”

除了古裝劇外,王雷似乎和“偶像劇”也一直絕緣。對於外界的這種印象,王雷認為大家對“偶像劇”的定義太窄化、太概念化了,“古裝戲、現代戲、年代戲都可以出偶像,任何戲都可以出偶像,關鍵看這個劇是不是能真實地反映時代、人物是否能有所表達。只要能有所表達,我都不排斥。” 據《北京晨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