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記憶深處的幸福

過了五一節,過了母親節,接下來期待的就是六一兒童節了。

儘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早已距離兒童這個稱謂十萬八千里,可還是在兒童節時,願意說一聲:兒童節快樂!

這裡面有對逝去的歲月的依依不捨,更多是懷念那時的單純、快樂與美好。

現在玩個泥巴需要到指定的地點花錢玩;衣服要買品牌,看看那些明星子女的土豪服裝,價格令人咋舌,也許有人這輩子也穿不上,差距之大無法比擬。人們雖然活得隨意而任性,有錢、有權可以為所欲為,但是不幸福、抑鬱、焦慮卻成了隨處可見的情緒和痼疾。

六一兒童節,記憶深處的幸福

可我們小時候,地上有塊泥巴,小夥伴們也能玩半天,都穿色彩單調、顏色偏深、媽媽自己親手縫製的衣褲,甚至還有補丁,可是沒人注意這些,也沒人瞧不起你,因為大家都一樣。

那時候,所有的事情,什麼升學、轉學、提幹等等大事小情,都有固定的路徑和程序,不需要找人,即便找人也大多需要寫書面申請或低三下四、低眉順眼把自家的難處擺出來,但基本都是需要靠點譜的,被求的人左思右想才敢按一定的規矩進行辦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人不能為利益壞了良心。

記得小時候,我們姊妹三個,都在爸爸所在工廠的子弟學校讀書,每人每學期學費三元五,爸爸月工資伍拾陸元伍,全家生活都難以為繼,學費更是捉襟見肘。所以每當新學期開學,爸爸都認真地在我們寫作業的桌子上寫減免部分學費的申請,他認真嚴肅的表情我一輩子都忘不掉,那是激勵我努力學習和工作的精神圖騰!

那時的人們活的艱苦而拮据,可是感覺幸福的人卻很多,幾乎沒聽說過什麼是焦慮,更不知抑鬱為何物?

六一兒童節,記憶深處的幸福

今昔對比,幸福究竟是什麼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霍華德金森,在1988年向市民隨機發出了一萬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五千二百餘張,僅有一百二十一名自稱是非常幸福的人。

他對這121人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分析後發現,121人中有50人是成功人士,另外71人中有普通的家庭主婦、有賣菜農民、有小職員甚至還有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

這些極為平凡的普通人怎麼有這麼高的幸福感呢?經過多次交流,原來,他們對物質都沒有太多要求,他們安貧樂道,滿足現狀,因而知足常樂。

因此他得出結論:這個世界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

20年後的2009年,他又回訪了這121人。

結果很令他意外,71名平凡者有的躋身成功人士,剩下的還有生活十分拮据的,可是他們的感覺依然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成功者卻變化巨大,有9人事業依然順利,感覺非常興幸福;

23人認為自己現在“一般”;

16人,事業受挫,認為現在“痛苦”;

還有2人認為現在“非常痛苦”。

這個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博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六一兒童節,記憶深處的幸福

兩週後,霍華德金森博士發表了題為《幸福的密碼》的論文,他在論文結尾說道:所有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原來,幸福一直都在,是我們自己變了,我們沒有了小時候那麼單純,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慾求不滿則怨氣滿滿,抑鬱、焦慮就乘虛而入。

所以,放下執念,努力、盡心、無怨無悔是當下的我們是保持幸福力的必備的神技,是我們迴歸幸福的催化劑,把焦慮化行動力,讓快樂伴隨奮鬥的節拍,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自己開心的理由,讓幸福時刻伴隨自己。

祝小夥伴們六一兒童節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