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个模型,学语文事半功倍

教了多年语文,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建立一个语文学习的模型,把语文学习的要素和关键都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好让自己教起来轻松裕如,学生学起来也不致于迷茫而低效。受学习闭环原理的启发,我尝试着画了一个模型,冠名为“五位一体学习法”,依照这种模型我进行了持续的教学实践,有许多收获、惊喜,感觉已经相对成熟,当然不乏缺憾,留待自己不断总结完善,因为人的认识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啊。

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分析,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输入—处理—输出”的完整过程。根据我的理解,“输入”指学习方法,“处理”指联系自身,“输出”指根本目的。以前,我过多地纠缠在输入阶段,在学习方法的传授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自以为比起只传授固定知识的老师更能掌握学习的精髓,找到了最合适的路子。但学生学了许多方法,却并没有太明显的成绩提升,我还责怪学生是偷懒了,没有坚持运用我教授的方法。这个模型画出来后,我才知道其实是我错怪了他们,因为我在后两个阶段上的投入过少,没有处理就没有转化,没有转化就没有“输出”,这样的学习自然是不完整的,没有结果的,因而没有意义。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任何学习,如果脱离了思考的作用,那就是绝对的花架子,从无例外!所以,我一直以为,思考应当居于一切学习活动的中心。而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有四大要素听、说、读、写,将之分列在思考的周围,“听说读写”以“思”为中心,与“思”一起共同构成语文学习的圆环。我把这五个要素与三个阶段进行了组合,就绘出了下面这个模型。

掌握这个模型,学语文事半功倍

五位一体学语文模型(剑客瓦砾绘)

横轴上的听和读是输入的主要途径,纵轴上的说和写是输出的主要方式,居于纵横交叉点的正是思这个处理的枢纽。在输入时,可侧重听学(向人学)或读学(自学);在输出时,可侧重说出(口头表达)或写出(书面表达)。听还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读也可大致分为情感阅读和理解阅读两类,至于说,方式很多,比如复述、回答、讨论、提问、推荐、口头分享都在此列;而写这种最值得提倡的输出方式,也具多种形式,比如记录、复盘、总结、笔记、心得和创作。

有思考的作用(评判、联系),听说读写更准确更流畅更有用,有听说读写的作用(丰富、表现),思考更严密更高效。所以,我觉得这个模型颇有妙用。

再作细分,还可将圆环分割成四部分,分别构成小的完整过程,听—思—说;听—思—写;读—思—说;读—思—写,这些过程各有侧重,都可以拿来作些专项的训练。比如我据此设计了一份“语文训练五个一”清单,简单易行,每日都做却有显效。与家长或同行们共享:

每天朗读一篇文章,15-30分钟

每天讲一个故事/笑话

每天练字一张纸,10-15分钟

每天写一篇短文,评论、故事、日记都可

每天做一次听说训练,完整复述听到的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