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小滿剛過,新綠初現,萬物復甦。在和順漫步時,我在如畫的山水田園裡,看見一個個壯實的身影,戴著草帽,挽著褲筒、衣袖,左手執鞭,右手拉著牛尾,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身邊是潔白的鷺鷥……人與自然,一片安樂、和諧。

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綠滿江南響杜鵑,水渠急汨灌梯田。一犁泥水拖新月,幾點蛙聲沒暮煙。”自古以來,書中不乏對“歸園田居”那種曠達與灑脫境態的讚美之詞,你若細細品味一番,所謂耕耘天地間,農耕,的確是藝術與美的融合,而農事,亦是一切文明的起源。尤其是在鋼筋水泥、車水馬龍的今天,“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自然景觀實屬難得。

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伴隨一陣陣吆喝聲,不一會兒,被木犁旋開的土地,成了一灣淺水,此時的田間便又多了一道風景,美麗的婦人,彎腰插下嫩綠的秧苗,一排排、一豎豎,縱橫有序、整齊劃一,就如同在書寫一個個漢字那般方正、規矩。直到暮色漸沉、炊煙升起,農人們才緩緩歸家。“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此時,腦海中只有這首詩,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望君珍惜。

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田園之美,美在景象,美在勤勞。和順自古以來人多田少,遂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就是不佔用壩子中的農田來建蓋房屋,依據“枕山、環水、面屏”的傳統風水學原理,依山而建、順勢而建,又因其興文重教的傳統氣質,才構成了這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田園文化。

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三泉交匯:來鳳山和黑龍山之間的湧泉和龍潭水為其一,來鳳山麓湧出的酸水溝為其二,以及相距一公里左右的陷河溼地之源“龍眼頭”合為三泉。兩水穿流:一水指由上述三泉交匯成繞村的小河;另一水是指由疊水河奔流而下的“大盈江”,頗具智慧的先人將大盈江水引向和順壩子,使大部分農田得以被灌溉。四季更迭,在旅遊資源過度開發的今天,和順人還能守住這片田園風光,讓農耕文化傳承下去,真是天佑之福。

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在和順一年,有個笑談令我印象極深,說崔永元曾調侃和順人不務正業,把牛羊匆忙趕至山上,就跑到圖書館裡去看書。玩笑之餘,也道出了和順人“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這讓我想起《圍爐夜話》中說到的:“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是啊,農忙時耕田種地,以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農閒時潛心讀書,以知書達理,修身養性。這是天地間多麼和諧美好的生活境界。

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真希望,若干年後,這派農耕文化田園依然是眼前的風景,心底的幸福,而絕不會只是記憶裡的影像。

腳下是木犁,臉上是泥水兒:人與自然盡在“歸園田居”中

文:段 密

圖:肆方影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